誰?他就是北宋名臣,樞密院正使文彥博。
北宋初年,樞密碗負責軍事後勤工作。如籌集軍裝、戰馬、糧食、車輛、武器、晌銀等等,職權範圍就像今天的總後勤部。“一把手”稱為“正使”,正使下邊還有“副使”。眾所周知的“包青天”就當過樞密院副使,專管軍馬事務。閒話帶過,當時的樞密院正使由文彥博擔任。這位文大人品行端莊,才高八斗。他見皇帝怪罪,連忙上前拜見:“啟奏陛下,臣受皇思浩蕩,絕不敢推卸責任,只是……
“只是什麼?”仁宗皇帝面沉似水。“根據我朝規定,邊關將士的禦寒棉衣,應該每三年發放一套。去年冬天就到期了,理應及時發放,卻未能送去”“為什麼不送?”皇上的臉色更加難看。
“前年春夏之問,河南、湖北、安徽等主要產棉區大早六個月,棉田枯毀,至使棉價暴漲,比往年貴了三倍。為節省國庫開支,老主真宗皇爺與三關大帥楊宗保商議,能不能晚發一年冬裝。楊元帥深識大理,處處替國家著想,憑著他崇高的威望,向邊關八十萬將士說明情況。將士們相信主帥,破爛冬裝又湊和了一年,雖說有些怨言,終究未出大錯……”
“也罷!”仁宗點了點頭:“既是老主欽定,與卿無關。那麼,今年為什麼還在拖延?”“邊關共有八十萬將士,樞密院現有冬裝七十萬套,還差十萬套,本應趕製。每套冬裝按四兩三錢計算,尚需白銀四十三萬兩。由於老主皇爺不幸駕崩,戶部財政司把這筆軍費調歸喪儀使用,至今未能劃入樞密院。臣向戶部催問過數次,怎奈戶部虧空……”
“知道了。”仁宗心裡也明白:為了他老爹的喪事,花了上百萬兩銀子。這事涉及到皇家臉面,不能再住下追究了。“文愛卿,國家財政要有規劃,拆東牆補西牆的事,今後不能再幹了。依朕之見,所缺十萬套禦寒冬裝就不必動用國庫了,朕與後宮殯妃捐贈五萬套,剩下的五萬套由全班大臣按職務高低捐贈,不知諸愛卿可捨得嗎?”
大夥心說:得,皇上歲數不大,心眼不少。聖旨傳下來了,捨得也得捐,捨不得也得捐,“吾皇萬歲,臣等為國分憂,理所當然。”仁宗大悅:“文愛卿,朕命你一個月內,湊足冬裝,三個月內,送到邊關。若貽誤軍機,拿你試問!”
“臣願立下軍令狀。三個月內,保證完成皇命。只是還有一個請求……”
“奏來。”“再過三個月,邊關天寒地凍,八十萬將士,肯定怨言四起。臣懇請陛下派一名欽差,立刻趕赴邊關,向楊元帥說明情況。只要將士們再忍兩三個月,一切後患便可消除了。“你想得很周到。”仁宗思慮片刻,左右問道:“諸家愛卿,你們誰願領旨,當這欽差?”
大臣們面面相覷,不言不語。仁宗皇帝大笑起來:“朕早就預料到了,你們誰也不願當這個欽差。第一,你們在京都享樂慣了,邊關風沙四起,霜雪茫茫,諸位都經不起這旅途之苦。第二,凡是欽差出京,都能撈到點實惠。可是楊元帥為官清貧,不會給欽差送禮呀!第三,棉衣不到,將士們肯定怨惱。那些武夫天不怕,地不怕,若拿欽差撒氣,會有性命之憂。為此,你等躲還躲不及呢,誰肯討這倒黴的差事!”
大臣們的心思被皇帝說破,一個個神態尷尬。“其實,你們想去,朕也不想派你們去。哪位奉旨欽差,朕已選定了。來呀,速去天波府,宣少帥楊文廣金殿見駕!”
皇上派楊文廣當欽差,有三條好處。第一,楊文廣今年才十三歲,小孩當欽差,何等光彩榮耀?無形之中,攏絡了楊家將。第二,大帥楊宗保鎮守邊關已經九年,讓他父子歡聚,楊元帥感激皇恩,更會忠心保國。第三,邊關將士不見棉衣,牢騷再大,衝著楊元帥的面子,也不會難為這個小欽差。一舉三得,何樂不為?閒話少敘,書歸正傳。
少帥楊文廣當上奉旨欽差,以慰勞邊關將士為名,帶著御酒、宮綢、黃金、白璧,大隊人馬浩浩蕩蕩,直奔三關界。再說三關大元帥楊宗保扎兵寧武關,日日操練兵馬,為國守疆。他聞報欽差光臨,急忙迎出十里,相見之後,才知欽差卻是文廣。國禮大於家法,楊元帥上前拜見:“下官楊宗保參拜欽差,請欽差大人宣讀聖旨。”
“楊元帥請起。”文廣雖說年幼,卻懂得禮節。他開旨宜讀,無非是讚揚邊關將士,按職務高低,各有賞賜。讀旨完畢,交與內侍。這才搶行幾步,雙膝跪倒,抱住父親的雙腿,大禮參拜:“爹呀,您可把兒子想死了!”
“起來,起來。”楊元帥見兒子這麼高了,不由眼圈發紅。“你還是個孩子,皇上派你當欽差大臣,天恩浩蕩呀。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