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40部分

在和英格蘭人的一次又一次作戰當中,他獲得了蘇格蘭貴族的支援,終於為獨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但政治永遠是骯髒的,蘇格蘭的貴族見控制不了他,於是轉頭將其出賣給了狡猾而殘暴的長腿國王,遭到背叛的華萊士並沒有氣餒,他繼續作戰,和英格蘭人,和背叛者,他一次又一次的識破了長腿國王的陰謀,並和遠嫁過來得伊莎貝爾公主結下了深厚的友誼……兩人都知道對方心中的情愫,但身份的差異只能將這份感情埋在心底。

最終,華萊士在羅伯特·布魯斯不知情的情況下,被布魯斯的父親出賣給了英格蘭人,已經病入膏肓的長腿國王欣喜若狂,想要當眾處死對方而繼續穩固王室的權威。然而,無論行刑者如何折磨華萊士,他都沒有說出‘請求寬恕’的語句,最終,在斧頭落下的瞬間高喊出‘自由’

阿德里安不愧是奇蹟導演,無論是獲得勝利後的喜悅,還是遭到背叛後的失敗,又或者最後的吶喊,以及私下裡華萊士和未婚妻以及伊莎貝爾公主的感情,都觸動了人們的心靈,最後那聲‘自由’尤其讓人震撼,一段故事娓娓道來,不知不覺就讓讓沉浸其中,跟著故事的節奏起伏。雖然還是有不少的瑕疵,比如穿幫鏡頭相對有些多,比如歷史的細節有所不同,比如華萊士的真實事蹟,但這並不能掩蓋這部電影的巨大魅力”

……《洛杉磯時報》菲利普·岡瑟

《勇敢的心》的預告片在播出之後沒多久,博斯沃思影業就舉行了首場試映,然後就有了這兩篇觀點截然不同的影評。前者盡極冷嘲熱諷,如果不是有著專業素質的話,恐怕已經批評得一無是處;而後者則盡極誇讚,幾乎快認為這是今年最好的電影了。

之所以會這樣,看看刊登的兩家報紙就知道原因了,基本上英國的影評人都對《勇敢的心》嗤之以鼻,甚至不加掩飾的表現出自己的厭惡。

“就算是按真實歷史改編,但也得有個底線,我情願沒有參加這次試映。”某位英國影評人在自己的專欄裡說道。

而美國的影評人雖然也有人認為改編得有些過,可大多數從電影本身出發還是認為這是相當不錯的作品。

“這只是部電影而已,只要關鍵情節沒有變化,細節上面自然可以為故事而做出改變。在幾百年前的時候,華萊士反抗過英格蘭嗎?當然蘇格蘭獨立了嗎?當然那麼還有什麼問題?這只是部電影而已,不是紀錄片。”面對英國同行的質問,美國影評人隨即反駁。

“或許應該為某些人普及下底線的意思,就如同約翰尼那篇文章所提到的那樣,在華萊士背叛的時候,伊莎貝爾公主才不過幾歲,可電影中她卻來到了英國還和華萊士產生了感情,這真實太荒謬了,阿德里安是否考慮過尊重歷史?”英國人馬上進行反擊。

“如果有留意的話,就會發現最後的字幕當中,職員表過後寫著一句‘本故事並非真正歷史’,我想肯定有很多人都沒注意。這只是部電影而已,為什麼不能放下那些東西而從電影的角度去分析呢?那些壯烈的、激昂的、唯美的情節和場面,難道不是一部出色電影所應該擁有的?”美國人半嘲笑的寫道。

“請注意,優點是優點,缺點是缺點,不能因為存在優點而忽視缺點,更何況這缺點很可能大過優點,從而影響到電影的整體素質”參加試映的英國影評人雖然比美國人影評人少,卻在嘴仗上面絲毫不落下風。

兩種矛盾的尖銳的觀點撞擊在一起毫不相讓,95年12月的中旬,娛樂新聞中除了那些固有的八卦緋聞以及各種爭奪聖誕·新年檔的電影外,就數關於《勇敢的心》的嘴仗最引人注目了。這在普通人當中引起了巨大的反響,就像阿德里安當初那部《霍華德莊園》那樣被勾起了好奇心,一部怎樣的電影會讓兩個國家的影評人如此爭吵不休?

“當然,我當然要去看,能吵成這樣,應該是部很意思的電影,不是嗎?”某位英國人在街頭被記者問道後如此回答。

“那還用說,奇蹟導演的作品肯定很出色。”美國人則毫不猶豫的選擇了支援。

隨著嘴仗的發展,其他國家的媒體也都被捲了進來,國記者就表示很期待這部電影上映,一來想要知道阿德里安到底把那段歷史修改成什麼模樣了,二來很看好蘇菲·瑪索的表現。反而是同一國家的蘇格蘭媒體卻向之前那樣,藉口沒有人參加試映不清楚電影的具體內容而保持中立,即使有部分人想要鼓吹下蘇格蘭獨立的光榮的歷史,也因為沒有參加試映而且收集的資料不全,英格蘭和美利堅的媒體又各執一詞而作罷。

雖然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