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65部分

以動功為主,特點是強調與意氣相結合的肢體操作。而靜功是指身體不動,只靠意識、呼吸的自我控制來進行的氣功。大多氣功方法是動靜相間的。宗教中,道教的道士常會練習導引、內丹術氣功,佛教裡的禪定、靜坐也包含氣功。氣功常配合武術或靜坐一起練習。就算韓羽沒有遇到將臣,他本身身體裡經過了差不多十幾年的積累也已經形成了一種氣。這種氣可以透過某種方式迸發出來,一和外界的空氣接觸,就會產生一種近乎於實質的東西。這種實質的東西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攻擊對方,並且產生一定的傷害,說到底也依然在武術的範疇內。至於韓羽會在天上飛像是脫離了地球引力的感覺,這一點的確和將臣有著很大的關係。畢竟單純是人的話,根本做不到這一點。不過不要忘記,中華武術裡還有輕功一種功法,韓羽在沒有遇到將臣之前,以自身原有的力量一躍之下就可以跳很高。不過,輕功並不等於是騰雲駕霧。輕功是一種很特殊的功法,這種功法很多西方人是練不成的。具體的原因也許是身體構造的原因,雖然西方有的時候縱身一躍也是很高很遠的距離,但是那靠的一般也只是爆發力,根本算不得輕功的範疇。

輕功實際上是與現代體育運動中的跳高、跳遠形式相近而實質不同。現代的跳高、跳遠,在起跳之前,一定要先奔跑鼓勢,奮力而跳躍,猛起猛落,落地沉重,如石下墜。而輕功則不需要奔跑鼓勢,只須兩足一蹬,即可起高和躍遠,其起如飛燕掠空,其落如蜻蜒點水,著瓦不響,落地無聲。輕功與現代體育運動中跳高、跳遠的不同,就在它“輕”和“穩”的特點。能“輕”和“穩”,全賴浮勁在身。《北史》曾記載,禪定寺旗幡竿上繩索斷了,有沈光者口裡銜著繩索,拍竿而上,直至龍頭。事畢又透空而下,以掌拓地,倒行十餘步,時人稱為肉飛仙。沈光的絕頂功夫乃是苦練而得,即經過若練輕功,體內充滿浮勁,故透空而下則如鳥之翼。現代物理學告訴我們,地球上一切物體下墜,都是由於地心的吸引力。排除地心的吸引力,則可自由地上升下降。飛機體質不知比空氣多少倍,但由於有發動機所產生的衝力而可在天空自由翱翔。人體也大大地重於空氣,以一般人的體質,難升牆上屋,就是從屋頂下墜,也難免折骨斷筋。故人要排除地心吸力,必須有一種浮勁。

古傳內家輕功,以跌坐煉氣,或早或晚行功,能將氣自由提起與沉著,數年之後能起數丈之高,身輕如羽,牆壁可走,水面可行。印度瑜珈中就有能使人體在空中飄浮的獨特修行法。在本站中,我們將介紹的幾種武林罕見奇術,這幾種功法各有特點,練成皆能隨意使身體騰空。實驗證明,生活在有靜電場和磁場的地球表面的人,體記憶體在著生物電流。不過一般人帶電都很弱,輻射量也很小。而當人體中某一組織興奮的時候都可以產生電的變化,即興奮部位比安靜部位的電動勢或電位低。內家輕功以吐納打坐,煉氣行功,其理玄妙,除有恆心苦練外,尚需有較高的悟性。除內家輕功外,古時習武之人練的輕功雖方法各異量歸結起來,不外乎頂功和鐵錫碑兩種。所謂頂功,即垂手直立,用腳前掌向上跳,此練彈勁,不可屈膝,不可用拙力,多練則可增身體的汲取功,把體重提向頂部,不使下沉。這與一般飛機的發動機安裝於機首,恐屬同一原理。但人無羽翼,若無強勁的內氣與地心引力相抵斥,則難以在空中作片刻停留,更談上不凌空飛行。此為頂功練法不如內家輕功之處,所謂鐵錫碑,即用錫瓦鐵衣附於身上,按一整套的程式練功。本來人身重於空氣不知有多少倍,為何反加上許多重物而求身法的輕靈呢?這是因為,如果僅以自身的重量練功,開始固然不覺得沉重,但練久也不會覺得輕鬆。正如現代體育中的跳高、跳遠運動,經過刻苦鍛鍊,成績雖能逐漸提高,但卻達不到輕的境界。所以輕功練法,必須先在體重之外又加上各種重往返,這樣一開始就感到很沉重,但經過艱苦鍛鍊,就會逐漸適應而不覺沉重。一旦去舊附加的身外重物,自然就頓感十分輕,行走奔跳也會非常的舒適和迅疾。輕功練成之後,竄上縱下如飛菩落葉,在平地行走,則步履輕疾,不揚微塵。只要腳下有一點憑藉之物,借得些微承受力,就可履其上如平地。古時相傳的草上飛、雪上飄、水面飛行等,皆是僅憑微小的借力。若腳下全無憑藉,鐵錫碑功功夫練得再高深,也難凌空而行。也就是說,像小說中的那些看似神乎其神的輕功其實在很久很久以前的古代,可能是的確存在的。只是社會發展到了今天這個時代,雖然人身體各方面一些細微的變化。這種變化雖然說從外表看來不是太明顯,可是就是這種細微的變化,讓現在的人無法練習真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