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少。
二二六二頁一行年十三喪父按:校補引沉銘彝說,謂融父宙卒於桓帝延熹六年正月己未,見孔宙碑,以融卒年計之,則宙卒時,融年十一,非十三也。
二二六二頁三行時融年十六按:校補引侯康說,謂詔捕張儉事在建寧二年,融年十七矣。
二二六三頁六行拜中軍候刊誤謂漢官無中軍候,惟有北軍中候耳,明字有脫誤。
按:校補引錢大昭說,謂魏志崔琰傳注云“累遷北軍中候”此作“中軍候”,誤。
二二六五頁一六行*(及)**'反'*魯恚е�值乜�笪槳腹�虼�疚模�凹啊鋇弊鰲胺礎薄=窬莞摹0矗閡韻倫⑺���虼�撓虢癖徑嗖緩希�灰庖邐藪蟪鋈搿�
二二六六頁一0行善否不別按:御覽六四八引續漢書,“不別”作“區別”。
二二六六頁一三行是下常有千八百紂也按:刊誤謂“是”下少一“天”字。
二二六八頁七行軍半至刊誤謂案史記,彼文更有他語,故未雲“軍半至”,今既節取,不宜長此三字。今按:史記作“兵法,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將,五十里而趣利者軍半至。”
二二六八頁一0行於是令齊軍曰按:史記無“曰”字。
二二六八頁一0行期日莫見火舉而俱發按:史記“日”作“曰”。
二二七0頁九行苞茅不入汲本、殿本“苞”作“包”。按:阮元謂“包茅不入”之“包”,原從艹作“苞”,自石經始去艹頭,後人往往從之。
二二七0頁九行包裡束也按:“裡”原鬥“裡”,徑改正。
二二七一頁八行並獻帝子按:校補謂以融所對聖恩敦睦及同產昆弟之說證之,實皆獻帝之諸弟,而靈帝子耳。疑此注本作“並靈帝子”,淺人妄改為“獻”。
二二七二頁一0行單于徙北海上按:張森楷校勘記謂“徙”下疑有“之”字。
二二七四頁二行獻帝嘗時見慮按:刊誤謂案文“時”當作“特”。
二二七四頁一五行令宗欽馮愔守栒邑按:集解引周壽昌說,謂案鄧禹傳,“宗欽”作“宗歆”。
二二七六頁一三行令信出跨下汲本、殿本“跨”作“胯”。按:跨胯同。
二二七七頁一行酒酸*(者)*據今本韓非子刪。
二二七七頁一行*(二人)**'倩'*曰汝狗猛耶據今本韓非子改。
二二七七頁五行*'曰然谷'*將□之按:韓非子作“曰然谷將棄之”,此脫“曰然谷”三字,今據補。
二二七八頁八行譬如寄物燦中按:殿本“燦”作“瓶”。
二二七九頁二行燦缶也按:沈家本謂按說文,缾,□也,瓶缾或從□。此注言缶也,疑傳寫奪爛其半耳。“瓶”字本或作“燦”者誤,說文無燦字也。
二二八0頁三行豈有員□委屈可以每其生哉汲本“有員”作“其負”。校補謂負,恃也,恃員道以為委屈也。□可通員,作“員□”於義為窒,似誤。今按:員□委屈,相對成文,古人自有復語耳,作“負”者鬥,校補說非。
二二八一頁一一行亢父*'縣'*屬梁國據汲本、殿本補。
二二八一頁一五行彧明有意數按:刊誤謂“明”上當有一“聰”字。
二二八二頁一行明年又為操鎮東司馬按:集解引錢大昕說,謂此初平二年之明年也。據魏志,操為鎮東將軍在建安元年,則初平三年安得便稱鎮東司馬乎?
魏志彧傳本雲明年太祖領兗州牧,後為鎮東將軍,常以司馬從。然則領兗州在此年,而除鎮東不在此年也。範史刪去領兗州句,遂誤以鎮東司馬為是年事矣。
二二八二頁六行宜亟供軍實按:集解引惠棟說,謂“實”魏志作“食”。
二二八三頁六行而將軍之關河也按:集解引錢大昕說,謂“關河”當依魏志彧傳作“關中河內”,蓋上言高祖保關中,光武據河內,皆深根固本,以制天下,故以兗州比關中、河內。範史刪去二字,未當。
二二八三頁一五行東郡守按:刊誤謂案文少一“太”字。
二二八六頁八行*'書'*與彧議據殿本補。按:下文雲“彧報曰”,則此當有“書”字。
二二八九頁二行各規利人百其勇也按:“各”原鬥“名”,徑改正。
二二八九頁七行發'縱'指示功人也據汲本補。
二二九0頁五行國之*(望)**'重'*臣據汲本、殿本改。
二二九二頁五行趙岐注孟子曰按:“岐”原鬥“歧”,徑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