霰彈炮彈就是一個圓筒,彈體外觀呈圓筒狀,外殼是一層薄鐵皮,底部是一個木質的膛片,彈體內裝有鐵質小彈丸。
火炮開火後霰彈底部的膛片推動彈身前進。彈體離開炮膛的瞬間火炮內外壓差巨大,彈體外殼無法承受,隨即破裂,內裝彈丸逬出,在空間中形成圓餅狀彈幕。這一彈幕會逐漸散開,劃過一個由炮口為定點的圓錐形空間,掃射這個圓椎形空間中的目標。
對付近距離計程車兵目標,霰彈的威力是巨大的。
李植讓人紮了一百個稻草人,密集地放在火炮的一百米外,讓火炮試射。
五個炮匠清理炮膛,裝上火藥和霰彈,點燃了火繩。只聽到一聲轟隆巨響,幾百發小彈丸散射開來疾速向那些稻草人飛去,把那一片稻草人打得草屑紛飛。
李植派人去檢查,最後發現有三十個稻草人中彈了。如果是人中了這霰彈,不死也得重傷,立即就失去戰鬥力了。這樣的結果令李植很滿意,可以想象,如果這樣的霰彈面對流賊和東奴發射,其殺傷力能有多大。
五個炮匠忠於職守,做出了合格的火炮,李植當場宣佈解除五個炮匠的奴僕身份,歸入范家莊的匠戶。
“你們以後就專門為我鑄造大炮,每個月月錢三兩銀子,還可以在食堂一日吃有葷菜的三餐。”
五個炮匠經歷無數坎坷,終於重獲官家認可的身份。聽到以後還有三兩的月錢,他們頓時淚流滿面,激動得說不出話來,噗通噗通地跪在了地上。
“多謝官家!”
“謝謝官家!”
“官家如我們五人的再生父母!”
李植笑了笑,上去扶起五個匠戶。
六磅炮就此定型,李植讓五個炮匠開始按這個標準批次生產六磅炮。現在這幾個炮匠三天就能鑄造一門炮,一個月能造十門。
四月十日,李植的玻璃窯做好了。
玻璃窖里布置有六個坩堝——都是蔡懷水找專門的坩堝匠人用最好的瓷土燒的。玻璃窯點火後,坩堝在窯裡燒了兩天,燒得白熱,李植才把原材料放進坩堝裡。
李植把第一爐作為試驗,在不同的坩堝裡放置略有不同的原材料:有的坩堝裡只有純鹼、石灰石和石英,有的坩堝裡這三種主要原材料配比不同,有的坩堝里加上一點硼砂,有的加上一點長石——看看哪種配方最後產的玻璃最好。
也多虧有了蔡懷水,李植才知道哪裡買得到硼砂、長石之類的配料。
說起來,燒製玻璃還挺麻煩的:
燒熱的玻璃水中,要加入硝石去色——玻璃因為含有微量的鐵元素所以呈綠色,其中尤以二價鐵為綠,三價鐵則不是顯著的綠色。李植加入硝石後,硝石將二價鐵氧化為三價鐵,玻璃就顯得無色透明。
不但如此,玻璃燒製好後還需要澄清——要在玻璃熱液中加入澄清劑,比如食鹽。澄清劑遇熱揮發會形成大氣泡,這些大氣泡上升過程中帶出小氣泡,能讓玻璃中的氣泡減少,因此澄清。
李植的爐子設計得很成功,燒了一天把六鍋原材料全部燒成了玻璃熱液。玻璃液分別進入退火通道退火後,李植檢查玻璃試驗品的成色,發現第三個坩堝里加了硼砂的玻璃的透明度最好,算是找出了最優的配方。第二爐玻璃李植又微調第一爐找出的最優配方,直到找到較為完美的配方,這才作罷,開始製作成品。
第三爐玻璃,李植就開始用模壓器模壓玻璃用品了。李植用熟鐵製造模壓器,模壓器上抹上一層用桐油調和的木炭粉末,防止鑄模和玻璃黏合。一個坩堝的玻璃液倒入退火通道降溫後,將一些玻璃液被倒入鑄模,工匠們壓下鑄模壓具,迫使玻璃液體在模壓器中成型。待模壓器中的玻璃冷卻後,一個圓形玻璃杯就做出來了。
透明的玻璃杯做出來,放在桌子上十分美觀,散發著水晶般的皎潔光澤。蔡懷水大呼神奇,興奮地跟在李植後面左看右看。
“東家,做成了!做成了!這下我可以去娶翠兒了!”
五個打下手的匠人也是滿臉驚奇,看向李植的目光中滿是崇拜。
這個時代玻璃是絕對的奢侈品,這麼大的透明玻璃杯匠人們都沒有見過,放到市場上去賣肯定可以賣個好價錢。
不過李植拿起那玻璃杯仔細一看,卻發現了不足之處——玻璃杯杯壁裡還有一些氣泡。這些氣泡不但有礙美觀,而且會讓玻璃杯變得脆弱,容易破裂。
李植想了想,覺得還是澄清的工作沒有做透。
李植決心要幹掉這些氣泡,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