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拜,兩手相擊而拜;
吉拜——拜而後稽首;
兇拜——稽首而後拜;
奇拜——先屈一膝而後空首拜,漢代稱雅拜;
褒拜——答拜,也稱“報拜”;
肅拜——直立推手,用於軍人。
古代女子的成年禮是什麼?
各民族女子的成年禮是各有不同的,如古代漢族女子的成年禮是笄禮。
笄禮是古代嘉禮的一種,為漢族女子的成年禮,俗稱“上頭”、“上頭禮”。笄,即簪子。自周代起,規定貴族女子在訂婚以後、出嫁之前行笄禮。一般在十五歲舉行,如果一直待嫁未許人,則年至二十也行笄禮。受笄即在行笄禮時改變幼年的髮式,將頭髮綰成一個髻,然後用一塊黑布將髮髻包住,隨即以簪插定髮髻。時間主要是設在女子的生日或者對其有很大意義的日子裡。主笄禮者為女性家長,由約請的女賓為少女的加笄,表示女子成年可以結婚。貴族女子受笄後,一般要在公宮或宗室接受成人教育,授以“婦德、婦容、婦功、婦言”等內容,作為媳婦必須具備的待人接物及侍奉舅姑的品德禮貌與女紅勞作等技巧本領。後世改為由少女之母申以戒辭,教之以禮,稱為“教茶”。女子年十五歲,則稱為“及笄”。
對於笄禮,古之文獻有相當多的記載。如《儀禮?士婚禮》記載:“女子許嫁,笄而禮之,稱字。”《禮記?內則》:“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古代男子什麼時候算是成年
古代男子,年至二十,便要在宗廟中行加冠的禮數。冠禮由父親主持,並由指定的貴賓為行冠禮的青年加冠三次,分別代表擁有治人、為國效力、參加祭祀的權利。加冠後,由貴賓向冠者宣讀祝辭,並賜上一個與其才貌德行相當的“字”。
古時候,不論男女都要蓄留長髮的,等他們長到一定的年齡,要為他們舉行一次“成人禮”的儀式。男行冠禮,就是把頭髮盤成髮髻,謂之“結髮”,然後再戴上帽子。在《說文》裡記載:“冠,弁冕之總名也。謂之成人。”在《禮記?曲禮上》記有:“男子二十冠而字。”意思是,舉行冠禮,並賜以字。冠歲,意思就是男子二十歲了,說明他剛剛到了成人年齡,二十歲也稱“弱冠之年”。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是怎麼回事?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意思就是,即使是聰明能幹的婦女,沒米也做不出飯來。比喻做事缺少必要條件,很難做成。
最先出現此意的是宋代陸游《老學庵筆記》卷三記載:“晏景初尚書,請僧住院,僧辭以窮陋不可為。景初曰:‘高才固易耳。’僧曰:‘巧婦安能做無麵湯餅乎?’”後來,宋代莊季裕在《雞肋編》卷中提道:“諺有‘巧媳婦做不得沒面餺飥’與‘遠井不救近渴’之語。陳無己用以為詩云:‘巧手莫為無麵餅,誰能救渴需遠井。’遂不知為俗語。”此諺形式曆元、明、清而未定。《古今小說?吳保安棄家贖友》:“張氏勸止之曰:‘常言“巧媳婦煮不得沒米粥”,你如今力不從心,只索付之無奈了。’”《紅樓夢》第七十五回:“賈母笑道:‘正是巧媳婦做不出沒米兒粥來。’”直到今天才基本定型為“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秦牧《〈藝海拾貝〉跋》:“缺乏生活知識,任何有藝術技巧的人也都‘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什麼形象、概括、虛構、想象,都只好‘停工待料’。”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第二篇 民間風俗(3)
“打牙祭”的來源
“打牙祭”指的就是吃肉,反映的是四川人的祭祀習俗。此詞在四川等地區使用十分廣泛,究其來源,有多種說法,主要有三種:
一說舊時廚師供的祖師爺是易牙,每逢初一、十五,要用肉向易牙祈禱,稱為“禱牙祭”,後來訛傳為“打牙祭”;
二說舊時祭神、祭祖的第二天,衙門供職人員可以分吃祭肉,故稱祭肉為“牙(衙)祭肉”;
三說“牙祭”本是古時軍營中的一種制度。古時主將、主帥所居住的營帳前進,往往豎有以象牙作為裝飾的大旗,稱為“牙旗”。每逢農曆的初二、十六,便要殺牲畜來祭牙旗,稱為“牙祭”。而祭牙旗的牲畜肉(又稱為牙祭肉),不可白白扔掉,往往是將士們分而食之,稱為“吃牙祭肉”。
中國的“伯、仲、叔、季”是怎麼回事?
在先秦時期,姓不但是女子能否與男方婚配的重要標誌,而且還具有區別女子結婚與否的重要作用。因為那時的女子雖有名字,但限於周禮“男女非有行媒不相知名”的規定,女子的姓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