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89部分

均一度越高的元器件組成的相同結構智腦,有些詭異的交流越頻繁,這跟公司內部那些一卵雙胞的孿生子或者孿生女的情況類似。性格越接近的雙胞胎,心電感應的距離越長,基因工程研究院根據李莊的要求做了多次實驗,證實了他的猜想。

同一型別的雙胞胎,身體活力越好、思維發散度越小,發生心電感應的頻率越高。李莊估計這個跟性格和腦波的強大程度有關係,抑或跟靈魂強度及純淨度也有關係。

腦科研究所的靈魂專案組,進展一直不大。這東西虛無縹緲,李莊也不指望這幫科學家能在短期內發現什麼秘密。

應用物理研究院通訊工程研究所現在非 常(炫…書…網)強大,量子通訊實驗室的水平也在業界最高,實現了一千公里以內的長距離通訊,證明量子通訊有能力傳輸到更遠的地方。加密的問題則有些麻煩,理論物理研究院精研量子理論的五名科學家加入量子通訊實驗室後,研發進度有所提升。

在奈米光刻技術方面,WAI已成為業界最頂級的四家裝置供應商之一。李莊對這個行業的快速進步憂心忡忡,他從國內來澳洲後就在考慮寫本有關新物種控制方面的專著。與整個人類的生存相比,他覺得自己不能過於考慮小團體的得失,覆巢之下,豈有完卵。

五月底,李莊發表了《智慧環》。這是第一部關於智慧機、生物機器人和奈米光刻機器人社會結構和安全防範方面的著作,兼有一些哲學、社會學和生命科學的思考及理論。

所謂智慧環,是借鑑社會學理論和複雜專案管理理論而針對智慧機提出的一種可實現的工程學理論及方法。

李莊在杭城圖書館研讀社會學著作時,看到了一位不知名學者寫的書。同類的書籍還有幾本,可惜閱者寥寥。

這本書老舊不堪,一看有些年頭。裡面的理論不新鮮,嘗試著用自然科學來解釋人類社會結構,同類的人很多,但沒幾個成功過。另外一本則是典型的社會學著作,透過分析人類活動,嘗試著建立一種新的理論。

人類世界有一種很常見的現象,“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小圈子、大圈子、交叉圈子共同組成了一個大團體,大團體之間也存在小圈子、大圈子、交叉圈子等情況,直到國際上的國家交往,那位學者把這個稱為“環”。他的理論不足之處是無法完美解釋有些社會文化方面的意外衝突。人是一種比較矛盾的生物,不同的地域的文化環境也有差別,過多的引數讓理論完善的難度大大增加。

“環”並不僅僅存在人類社會結構中,相比社會文化方面,管理學和工程學上經常應用到這個概念,雖然不同的行業的稱呼可能完全不一樣。

這是自然界很常見的現象。大到星系,小到原子,都經常出現各種各樣的環。技術上使用的環更多,幾乎充斥著世界的各個角落。

這兩本書的作者,一位估計是技術出身,跟李莊一樣,另外一位則是社會學出身。

李莊自己思考過類似的問題,這兩位學者不出名,在於他們的理論並沒有非 常(炫…書…網)強的獨創性,實用性很差。他們的有些觀點對李莊有啟發,他從工程研究的視角出發,借鑑別人的想法加自己的觀點提出了“智慧環”,本質上是一種新理論,多位學者的闡述被他改得面目全非。

“智慧環”理論的提出,除了提高智腦平行計算的效率外,主要是就是為了防範智腦鬧事。智腦的層次比較簡單,相比之下,人類社會數千個民族的複雜多樣性造成的問題讓人瞠目結舌。

此外,一個深層次的原因是,非人工神經元網路智腦方面的研究正在加強。據說花旗國方面已經停止了進一步研發人工神經網路的計劃,改為研發層次化的社會智力模型和基於生物進化的智慧系統。這兩種比現行智腦要危險得多。如果出現完善的方案,將可能出現普通智腦被大批控制的局面。

用句簡單的話來解釋,人工神經元網路智腦如同原子彈,人力有時而窮,不能做得無限制地快,畢竟不能與大自然相媲美。其他的AI模型則像氫彈,有些模型甚至理論上可以做到無限強大。

符號處理與知識處理模型經常與人工神經元網路配合使用,關鍵是建立包含大量常識和專門知識的知識庫,其技術難點在於知識的自動獲取和自動維護以及知識共享等。

簡單理解,就是知識模組、自我升級的知識獲取、維護模組和共享模組的組合。這個方案如果完善,也將是個定時炸彈。

WAI搬遷到澳洲後推出的智腦兼有兩種技術,只是除了知識模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