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當地的政治工作和文化教育事業添磚加瓦。
解縉應該慶幸,朱棣沒想要了他的命。否則,他的工作單位就不是廣西,而是和馮給諫成為同事,紮根交趾,艱苦奮鬥。
解縉之後,黃淮,胡廣等翰林侍讀侍講家中也迎來了天使。只不過,天使帶來的不是調令,而是天子發下的賞賜。
兩匹絹,五錠寶鈔。
“臣謝陛下恩賞。”
謝恩的同時,黃淮等人心中發苦。
從今日開始,他們就算同解縉劃清了界線,無論是被迫還是主動,想要繼續留在京中,任職翰林院,入值文淵閣,甚至更進一步,就必須這麼做。
有舍有得,舍了,才能得。
楊士奇為人低調,錦衣衛始終沒能在他身上查出證據,因此,調動工作和恩賞都沒他的份。
楊榮和解縉私下裡有聯絡,被錦衣衛拿住了證據,可他到底是聰明人,先一步上了奏疏,言家中父親病重,請歸鄉侍疾。
“臣乞陛下恩准。”
楊榮的封奏疏上得很及時,稍晚一點,他有七成以上的可能,會和解大學士結伴南下。
永樂帝批准了楊榮回鄉,考慮到他在靖難中迎駕的功勞,沒摘了他的烏紗,俸祿卻不能再領,算是大明朝版的“停薪留職”。
皇帝的一系列動作,快得讓人措手不及。
多數朝臣都在為孟少保的任命和漢王世子將來的定位苦苦思索,被調動工作的解縉等人已經收拾好包裹,在錦衣衛的護送下離開了京城。
馮貴走得很快,解縉比他更快,楊榮尤其快上加快,好似身後有猛虎追趕。
訊息傳出,群臣無不愕然。
早朝之上,出現了詭異的沉默。
群臣都在忐忑,尤其是擁護平王的文臣,喘氣都不敢大聲。
今上並沒像高皇帝一樣,想起來就砍幾顆腦袋。可一點預兆沒有,說流放就流放,不比掉腦袋好多少。
升職?這話也只能騙騙傻子。
廣西,交趾,實打實的蠻荒之地。
就算有三司,有軍民衛所,有發財的途徑又怎麼樣?
苦讀十餘載,一朝登科,位列朝堂,執天下牛耳,才是士大夫們的最高最求。
到地方做個土財主?還不如抱著腦袋撞牆。
即便是甘心做個土財主,廣西交趾那片地界,明顯是武官更有發言權,以解縉和馮貴同武將的關係,無論政治前途還是經濟錢途,都相當的渺茫。
同文官相比,以成國公為首,包括定國公一系,支援漢王和趙王的武將們則輕鬆許多。不論其他,有個被授太子少保的興寧伯,大家都是臉上有光。
被立為標杆,推到風口浪尖,孟某人也有些無奈。
壯著膽子朝丹陛上看一眼,又立刻低頭。既然大家都不說話,他也保持沉默比較好。
於是,朝會就在沉默中開始,又在沉默中結束。除了戶部尚書夏元吉上奏,應天十八府轄下又有州縣發生了自然災害,需要減免稅收,沒有第二個人出列發言。
殿外的大漢將軍和錦衣衛互相瞅瞅,都感到奇怪。
今天這是怎麼了?不提六部,六科都察院都這麼安靜,太不符合常理!
群臣不說話,永樂帝不耐煩繼續浪費時間,袖子一甩,“無事退朝。”
四個字,猶如天籟。
剛剛還萎靡不振的朝官,立刻以競走般的速度退出了奉天殿。
孟清和留了下來。
按照皇命,今天是他為漢王世子講學的第一天。具體的教學地點在哪裡,上課時間有多長,教授的課程需不需要稽核,都要上報永樂帝才能最終決定。
被皇帝誇一句有才就飄飄然,忘記自己姓什麼,絕對是掉腦袋的節奏。
“興寧伯隨朕來。”
朱棣也很乾脆,穿著一身皮弁服,直接帶著孟清和去了文華殿。
文華殿曾是平王的居所,平王就藩西南,被改用作了為皇孫的就學之地。
文華殿啊……
不出聲的跟在朱棣身後,思及文華殿的象徵意義,孟清和的嘴角彎了一下,又很快隱去。
學生只有一個,正殿過於空曠,自然不能在這裡設下桌案,也不和規矩。
正殿旁的暖閣自然被利用起來。
暖閣的門開著,朱棣走到門邊,暖閣裡的人立刻起身。
“見過父皇!”
“孫兒拜見皇祖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