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點已經越過凌坷發現的地下土質坑道的位置,指揮部為了節省時間,當然希望能利用這部分土質坑道,這部分只要加裝金屬支撐就能馬上使用,比起自己從頭開挖能節省不少土方量。
四軍團給予機械師們的第一個改裝任務,就是要組裝出一種能在狹窄坑道內戰鬥的智慧機械,具體要求是結構簡單,能力平均,既有一定的進攻能力,也要有相應的防護能力,能夠對抗敵人的突襲,以保證坑道作業的工程機械安全。
幾天之後,機械師們組裝出來二十多種成品,在試驗道進行測試,最後指揮部選定了三種批次組裝,第一種是命名為‘牙蟲’戰鬥機械,這是一種小型化的,偏重坑道內移動能力的設計,主體只有四十五公分高,近似球形,有四條纖細的自走機械腿,內藏彈出式鎖定鋼索。
因為體積小,‘牙蟲’戰鬥機械可以透過各種狹小的地形,行走速度中等,當看到需要進攻的目標時,四條機械腿可以收回體內,利用噴氣單元瞬間加速,滾動撞向對方,‘牙蟲’內藏五公斤的高爆炸藥,在兩米的範圍內,爆炸的威力足夠保證毀掉單臺戰鬥機械,五米範圍內可以對人形目標造成致命傷害。
‘牙蟲’沒有裝備制式武器,它的高速移動能力和瞬間壓制作用,能夠為己方爭取到寶貴的反應時間。
第二種戰鬥機械的設計思路正好相反,這是一種為保護坑道工程裝置而設計的戰鬥機械,它被命名為‘立翅’,身長一米二,底部是履帶式移動組,上部是縱向排列的三層防禦盾,兩層輕型盾一層重型防禦盾,機身兩側裝有一次性粘液噴射器,這是一種陰險的設計,如果敵人認為這種戰鬥機械缺乏近戰能力,欺身到近端時,一大團黑色高粘度膠狀物,會讓對方體會到有力難施,咫尺天涯的感覺。
第三種戰鬥機械比較正常,一米高的機身,六足爬行器,可以在任何坑道地形暢通無阻,遠端武器為電磁槍,近戰武器為高速切割刃輪,這種戰鬥機械被命名為‘霜殺’,是三種戰鬥機械裡面造價最高的一種。
機械師首批組裝了三百架‘牙蟲’,一百架‘立翅’,五百架‘霜殺’,這九百架的專用坑道戰鬥機械被分為十幾組,每組配備一個團,負責一條坑道的挖掘。
指揮部從凌柯獲得的地圖上選取合適的地點,開始動用挖掘機械開挖坑道,這種大型工程裝置效率不錯,每小時能掘進十幾米,挖出的土石從後方送出來,每前進一米,挖掘機就會安放一道全鋼支撐骨架,後側的連線機械把兩道支撐骨架固定在一起,完成後的金屬通道有一定的伸縮性,能夠抵抗中型炸彈的爆炸力,混編的戰鬥機械在通道內隨著挖掘面前進,準備隨時應對突發狀況。
指揮部一次性開啟了十幾條巷道的挖掘,這些工作巷道目標不盡相同,有的是聯通到外圍凌柯發現的土質坑道上,有幾條直接通向遺蹟建築邊緣,指揮部希望多點開花,一方面可以對地下的重生教施加壓力,一方面可以加快工程進度,畢竟一條巷道需要幾天到十幾天時間才能完成,而且很容易遭到破壞,四軍團在戰鬥機械方面具有壓倒性優勢,當然要多開戰鬥接觸面,儘可能地打擊對方。
各條坑道的進度快慢不同,五天後,一條接入舊土質坑道的通道被建立起來,指揮部投入兩個團,把這五天新組裝出來的幾百架新戰鬥機械也投入進去,一方面加固舊土質巷道,加裝鋼樑,另一方面要調查更多地段,看看能否有新的發現,畢竟凌柯只是僅僅複製了一個終端的資料而已。
為了保證進入土質巷道戰士們的安全,機械師們新組裝出一種與‘變形蟲’機械類似的載人裝置,長一米三,高九十公分,外表是突出的弧面,這種智慧機械沒有絲毫戰鬥力,唯一的優點就是非常堅固,即使坑道被炸塌也能保證乘員存活五天以上,讓部隊能夠有足夠的時間對其施行挖掘援救,指揮部把這種智慧機械命名為‘天牛’,那是一種外殼堅硬的鑽地甲蟲,可是隊員們都管它叫‘傻蛋’,除了外殼結實以外沒有任何用處的‘傻蛋’
十天過後,兩條直接通向遺蹟的坑道被重生教炸燬,他們對於接近遺蹟的區域防護很嚴,聯邦損失兩臺大型挖掘機,戰鬥機械幾十架,這種地底的巷道地形,長於防守難於進攻,如果對方鐵了心跟你同歸於盡,你還真沒有什麼好辦法。
各個巷道的實時情況都會反映到維修機械師那裡,發生損失的第二天,一架更小型的戰鬥機械被送到指揮部,這架外形三節有點像昆蟲的戰鬥機械,能夠在泥土中穿行,自帶攝像頭和爆炸裝置,能夠按照設定程式或是遙控起爆,它與‘牙蟲’都屬於自爆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