緩緩搖頭:“宋道友差矣,《封神演義》不過是無中生有的。”
“史道友的意思,我們道家的所有典籍都是與生俱來的?”華山公孫道人有些鄙夷。
自從東漢定都雒陽,華山在道家的地位驟然下降,不復有秦朝和西漢時期的昌盛。
遙想當年光武帝劉秀要定都的時候,未嘗沒有上清宮的人出面作梗,不然好端端的長安是都城,為何會跑到雒陽來?
一時間,場面上的氣氛十分詭異,就連一直不言不動的李喆都把眉頭皺了起來。
他沒有想到,本來準備團結道家的人,再來一次對佛教的打擊,為何會變成這種局面。
所有的道家典籍,大家都說是這樣神仙那樣神仙所賜,真實情況如何,彼此都心知肚明,拿到大庭廣眾下來講就不太好了。
“其實,我蠻欣賞趙子龍的。”公孫道人見對方默然不語,再次開口道:“既然你們想要針對趙雲,不知該如何去處理?”
恆山秋道人本來只是想諷刺下張角的,發現還有幾人也和自己保持著相似的心思。
要說誰對趙雲最熟悉,自然也只有他了。
從真定到恆山,其實不過是翻過太行山就到。況且那裡還是古恆山呢,哪怕雙方沒有交情,好像也有了些親切感。
“那史道友就要做好準備了,”秋道人嘴角一抽,不無揶揄道:“趙雲擅長的有詩詞、字,沒到雒陽據說就寫了一首詩。”
“要不你寫一本小說也行,《封神演義》你說是假的,那就寫一部真的出來駁斥好了。”宋道人戲謔道:“你認為《老子化胡經》不正確,那你準備寫何經書駁斥?”
目前,史子眇一方,只有他自己才有別樣心思,當然張角也想報仇,張魯只是適逢其會,為支援而支援。
道家的人,本來始終都主張清靜無為,自從明帝時期一千三百多道士想要把光頭們趕出去,他們不想所謂的野狐禪跑到中原傳教。
後來,皇室的人袒護,雒陽的高官們也不出手,自然就是默許佛教的存在。
打那以後,原本還有些團結的道家,逐漸就成了一盤散沙。
要不然,為何眾人連李家的人面子都不給,他們認為李家是李家,史子眇是史子眇,不能混為一談。
李喆一封書信相招,大家沒有任何一個人遲到,按時赴約,算是給了你們李家面子。
史子眇那些小伎倆,誰看不出來?道家的人是清靜無為,卻也不會是傻子,被人當槍使,攻擊趙雲,他又不是佛教的人。
設若剛開始就定下基調,大家直奔主題,或利用關係,或直接辯論,趕跑佛教就行。
儘管佛教在中原傳了一百多年,由於道家的抵制,始終都在雒陽周圍打轉。
現在的皇帝並沒有當年明帝那樣的決斷,驅趕佛教不要太簡單了。
既然你們把目標給定偏了,對不起,我們不上當。
你史子眇一個道人,難道還想去當帝師啊,做夢吧你。
張魯最清醒,他和趙雲沒有仇怨,馬上就明白癥結在哪裡。
他還是想盡最後的努力:“諸位道友,寫書和經書的人是趙雲,現在佛教的人越發猖狂,就不能找一個兩全之策,既可以打擊趙雲,又可以趕走佛教?”
李喆算是把李家人的傳統發揮到極致,他沒有再開口,等最後才會出來說話。
當然,一旦他說話,就必須做到公平公正,否則別的道家買不買賬就是兩說了。(未完待續。)
第一百二十六章雒陽的吃瓜觀眾不要太多
“趙雲和道家幹起來了!”
這話聽著有些不對勁兒,一方是一個人,另一方則是龐然大物,看上去很不對等啊。
等等,你說趙雲和道家幹起來了?扯淡,一個是鴻都門學的新晉博士,據說現在去聽他的課需要提前報名的,另一個是教派,大漢當之無愧的第一大教。
再說趙先生入城的時候,太學不是有不少居心叵測的學子想要讓他出醜麼?畢竟那時他還沒走馬上任,學子們去身份合適。
現如今人家是正兒八經的博士,學子們哪怕再不認同,存在著尊卑的差異。
就像一個小地方的縣令或者縣長,和大地方的刀筆吏,雙方根本就不在一個層面。
至於太學的那些博士們,一個個老朽,好意思去欺負人家小年輕嘛。
因此,太學和趙雲之間縱然有齷齪,也幹不起來,咋又和道家扯上關係了?
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