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大家,他著有《焦氏易林注》、《焦氏易詁》、《周易尚氏學》等,對《易》象有獨到的見解,深受學界的推祟。
三、四十年代,出現了運用西方思想和理論闡述《周易》的新思潮,“科學易”流派得到進一步發展,出版了一大批運用現代自然科學研究《周易》的論著。如沈仲濤的《易卦與科學》、《易卦與代數之定律》、薛學潛的《易與物質波量子力學》及《超相對論》、丁超五的《科學的易》、周永暮的《孔子數理哲學初稿》等。這些論著的問世,給傳統“易學”注入了清新的空氣,拓寬了《周易》研究新領域。
八十年代以來,隨著思想解放和改革開放,中華大地悄然興起一股前所未有的《周易》熱,各類研究著作相繼問世,各級學術團體相繼成立。上海、濟南、武漢、福州、長春等地,相繼成立了《周易》研究學會,山東大學創辦了學術刊物《周易研究》。
臺灣、香港地區的《周易》研究也呈現出繁榮景象。臺灣成立了“易經學會”、“河圖洛書學會”等,出版了《中華易學月刊》。
在臺灣眾多的《易》類著作中,高明、徐芹庭合編的《六十年來之易學》和陳立夫、周鼎珩主編的《易學應用之研究》最具代表性。
《周易》作為儒家的主要經典,不僅在中國備受歷代學者重視,在國際上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從十七世紀起,《周易》就到西方學者的關注與喜愛,尤其十八世紀初,德國哲學家、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