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達五十億美元,也從來沒有被採信——這人喜歡吹牛。通常的分析認為,馬克·懷特把這個數字,誇大了四~七倍。
這只是董氏的一筆交易,雖然它的規模大,時間長,利潤高;但是,積少成多,其他交易數量繁多——國內貿易,除了歐洲國家直接採購的部分,其它部分近半,由董氏(美國)承攬承運。董氏在經手的時候,自然要取得合理的利潤。雖然董氏為了長期打算,利潤率不高,但架不住基數龐大,總的利潤自不是那一單交易所能比擬的。而且,董氏投資的鋼鐵、化工等重工業,利潤較戰前大增,也能夠達到300%上下。舉個例子,德國在凡爾登戰役,共發射出去的鋼鐵就有130多萬噸,消耗量這麼大,供不應求,價格上漲也就難免了。而且,董氏(美國)在1914年年初大規模的造船活動,也取得了豐厚的回報。這兩年來,江南造船廠、福建馬尾造船廠,安慶造船廠,上海高廟造船廠,無一不在加班加點的生產。軍用艦艇不必多說,所生產的大型商船,多半都是董氏定購。後來居上的董氏青島船廠,更是專門供給董氏(美國)。此外,董氏(美國)還在國外造船廠定購了相當數量的船隻。這樣一來,歐戰一開始,董氏(美國)航運公司就掙了個開門紅。運輸量的急劇增加,帶來的就是,運輸費用的猛漲。董氏(美國)在最初的一次運輸中,幾乎就掙回了包括造船在內的所有費用。第二次運輸,就取得了利潤。其後利潤之大,自不待言。
聯省的工業,已經不是當初董氏一家獨大的局面了。前文說過,輕工業蓬勃發展,迅速佔領了國內市場,在亞洲市場也與日本呈平分秋色的態勢。
雖然董氏在重工業仍佔據了半壁江山,但是,其它企業也在歐戰中取得了長足進展,出現了一批大中型企業。像煙臺的牟氏集團,依靠廣大的山地資源和雄厚的資金,以水果罐頭和採礦業為主;安慶來福公司,以食品加工業為主;浙江王氏集團,合併了江南造船廠和馬尾造船廠,以造船業為主;招商集團,由招商局私人化而成,以航運業為主;漢冶萍煤鐵集團,以煤炭鋼鐵為主;江蘇大通集團,以紡織、建築業為主;江西冶銅公司,以銅礦冶銅為主,等等。以上企業都已經是資產超過一億的大型企業。
值得注意的是,漢冶萍煤鐵集團的原身漢冶萍公司。1908年,李維格建議盛宣懷奏請清政府將漢陽鐵廠、大冶鐵礦、萍鄉煤礦合併,成立漢冶萍煤鐵廠礦有限公司(簡稱漢冶萍公司)。1912年2月在日本神戶與日本財團代表小田切會談,簽訂了《中日合辦漢冶萍公司》草約。草約一出,全國譁然,群起反對。漢冶萍公司股東會也以“《中日合辦漢冶萍公司》草約有損國權、商業”予以否決。同年5月,漢冶萍公司股東常會批准盛宣懷辭職,委任李維格、葉景葵為經理。1913年5月,盛宣懷又被推選為董事長兼總經理。然後,就是“二次革命”了。萍鄉煤礦促進了日本鋼鐵業的發展,我是知道一些的,自然不會養虎為患。遂動用種種手段——主要是經濟手段和司法手段,驅逐了盛宣懷,將漢冶萍公司改組成為漢冶萍煤鐵集團,李維格復任經理。與日本的合作,也隨之終止,沉重打擊了日本鋼鐵行業的發展。日本是個島國,資源貧乏,又沒什麼殖民地,萍鄉煤礦年產二十多萬噸的焦炭,以及近百萬噸的煤炭,對日本鋼鐵行業的意義,不問可知。
當然,上述這些企業,仍然免不了與董氏有這樣那樣的干係。或是採購董氏的產品,或是為董氏提供原料和零部件。就算生產上沒有直接聯絡,也多半會與興華銀行有些往來。興華銀行在聯省的地位,相當於國家中央銀行。而且,資本雄厚,信譽卓著,服務熱情周到,為東南第一銀行,中國第一銀行,甚至可以說,亞洲第一銀行——資本規模夠了,影響力不夠,這是國家的實力問題,不是銀行本身能夠解決的。所以,聯省的企業多半會給董氏幾分面子。聯省實行了幾年的招標、採購、竟賣等措施,不是很有效,一般並不會有企業與董氏相爭。於是,董氏欲購之物往往以低價成交,不得不再由有關部門攔標,再與董氏詳細切磋價格。唯一一次例外,大概要算1913年底那次。當時的拍賣品是浙江的幾個鎢礦,煙臺牟氏懷著大量土地被“村有”的怨恨,挾雄厚的資金,與董氏展開了激烈的競爭。鎢礦價格一路上漲,幾乎漲到了匪夷所思的地步。後來,董氏耍了個小花招,使煙臺牟氏花鉅額資金買下了其中兩個鎢礦,自然,董氏買下其它三礦的價格也不會便宜。
聯省使用的工業標準,就是以董氏的工業標準為標準。這裡面自然也有董氏技術實力雄厚的緣故,然董氏的實力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