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果,也一定如管理者所願,合乎了企業管理的潮流和內在需要。就塑造企業文化的內涵而言,也是在人本思想的指引下,文化為人而存,文化以人為本,一個沒有人本思想的管理者,他會去關注和傾力於企業文化的培養嗎?
因此,管理本身也並不是一件複雜深奧的事情。我們把問題看得難,找不到下手的地方,是因為在面臨一個具體問題的時候,會被一些表面的東西迷惑。比如在裁撤冗員的時候,會被成本的問題困惑,忽視了人的初級需要,要付出隊伍不穩定和人心離散的代價;在進行技術改造的時候,被維持現狀和降低一次投入的思想所左右,滿足於修修補補,忽視了風險成本的發生,要付出經營不安全、技術落後和被市場所淘汰的代價等等。
靈魂是頂要緊的東西,她不會象一個有形的東西那樣便於操作,易於把握,抓住她會有一些難度。只要你有心,並且能夠堅持,也一定可以成功。正如我們所熟知的愛情,每個人都會,只要用心,還不是經營得有聲有色,有滋在味。
。。
把人的文章做到最精彩
把人的文章做到最精彩
………管理系列談之二
人有多大的潛能?沒有人能說得準。科學研究發現,人的智慧是一個未知空間,用數理的概念不能表述出來。這個無限的空間,給了管理者用人謀事創造和發揮的條件,雖不說“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但只要上心,朽木也是可雕的呀!
朽木要可雕,也要有可琢磨和造就的基礎。因此說他是朽木,那是不夠準確的。一塊璞玉,很不上眼,能工巧匠,用點心思,也要把它弄得有稜有角,五光十色,價值隨之凸現。我們的管理者,都具有了能工巧匠的素質,都用夠了能工巧匠的心思嗎?
GE總裁韋爾奇、松下前當家人松下幸之助、海爾CEO張瑞敏都是把人的價值挖掘作為企業管理的重中之重來進行運籌的,並經常為人才的發掘、恰當的使用和培養而傷盡腦筋。古人是研究用人的高手,也出了不少的典故,但由於時代侷限,經常是一度風光,難得善終。劉備用諸葛亮那也算用到了極致,諸葛亮何等清醒明白的人,也要在馬謖、廖化的使用上發生重大失誤,並在日薄西山的蜀漢命運中未競託孤遺命。
諸葛亮用人之錯不在失察而在憑感覺和僥倖心理,馬謖的本本主義和自大孤傲,他是心知肚明,諸葛亮卻偏要心存僥倖,冒險決策。做人的文章,怕的就是憑感覺,感覺害死人。唯物主義告訴我們,實踐出真知,實踐見分曉,常見的權宜之策是,把某人放到某個位置去試一試,可惜這要付出失敗的代價和相應的成本。
西方人力資源管理所作的中心工作就是搞崗位評估和績效評價,圍繞著人與崗位之間的動態平衡作很多的數字計算和量化評估。在制度化管理的條件下,這種管理是科學的,具有強烈的說服力,並可以經得起時間的考驗。那種拍腦袋用人、看印象用人、憑經驗用人的方法既顯得過時,也顯然無效,經不起歷史和群眾的檢驗。對西方管理經驗的學習,其中最為重要的一個部分就是然後搞好人的管理和開發。因為人的能動作用是強大的生產力。比起重大裝備、關鍵技術的引進,人才的培養更為重要,值得花最大的心思。
最近讀成君億先生的《水煮三國》,很有點豁然開朗的感覺。所謂水煮,講的是我們身邊的顏色滋味,把三國拿來水煮一番,通篇講的是用人的謀略。作者認為,一個公司,一個國家,整個的運作都是在圍繞著人的作用發揮,人的潛能挖掘,人的個性張揚所進行的。說來也是,一國的終極目標在國富民強,一個公司的理想狀態在市場坐大、人人富足,為的還是人的那點需要,你說那有多重要!
理論之劍
理論之劍
…管理系列談之三
我們說理論有力,往往三寸不爛之舌如簧,不僅還事實以本來面目,而且可以扭曲是非,顛倒乾坤。這還只是理論的外在表現,更多的時候,理論是心裡的底氣,是戰鬥的武器,是認識和改造世界的致勝法寶。管理承載於理論之上,必須把對理論的研究作為關注管理世界的必經路徑,你也可以在這個探索的過程中看到醉人的美景。
理論來源於精彩案例。比如說“木桶短板”理論,是說一隻木桶的最大容量取決於它最短木板的高度,即一個組織管理的總體水平由它最為薄弱的環節所決定。這個理論引起我們對企業管理瓶頸的重視和研究,併產生了對企業管理水平新的評價標準和體系;再比如說向和尚推銷木梳是MBA教育中的一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