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他來說就足夠了,以後的煉劍可以非常直觀的進入真正的煉境狀態。
還有一個問題讓池木鐸很疑惑,是關於這三座奇異相連的墓葬的斷代。他根據土層分佈、葬制、墓磚、壁畫殘留初步確定是漢代古墓,但是在那兩把青銅劍的劍格上見到的卻是前秦古楚大篆。
秦始皇統一中國之後,車同軌、書同文,原六國文字一律改寫小篆,到了兩漢時期,筆畫更為平直、書寫與辨認更為方便的隸書流行,古老的楚篆早已消失,怎會出現在漢代的器物上?
遊方看見了那兩把劍,以神識仔細查探其物性,解決了姐夫的疑問,墓葬的斷代沒錯,大約在東漢年間,但那兩把劍卻不是漢代的,而是先秦古物。他當然沒和姐夫講解什麼神識,只是解釋了一個很簡單的道理,不僅當代有古董,古時也有古董。
那兩柄劍可能一直在部族世系中流傳,一直到東漢年代,才被那兩個人帶入墓葬中。古人透過一種特殊的儀式守護主墓中的東西,究竟是什麼呢?
遊方腰間扣著登山繩,雙肩以及左手腕上都分別繫著一隻手電,挎包裡帶著刷子、竹籤、泥鏟、小刀、鑷子等考古用具,從地表那個被挖開炸塌的大洞緩緩的滑到墓室中。考古工作者通常擔心的倒不是傳說中的機關埋伏,而是儘量避免因為自己的進入損壞了古蹟,用這種方式落地一定要小心。
池木鐸還是很小心的讓遊方戴了一個防毒面具下去,遊方以左手下照,看見了結實的磚地,落地踩石抖了抖繩子,向上方喊道:“姐,這裡沒問題,也不會塌,你不用管我了,自己去喝雞湯吧,我恐怕要在下面待一陣子。”
遊成元喊道:“我守在上面吧,有什麼動靜就給我發訊號。”
他下來時已經釋放神識掃過,這個墓穴並沒有坍塌的危險,他需要獨自查探清楚裡面的東西。對於考古來說,這是一個非常細緻的活,一不小心就可能損壞某些遺蹟,比如池木鐸在陪葬墓中發現的古代絲織品痕跡,確實需要專注不能分心。
遊方落地的時候覺得很詫異,這墓室中感應不到絲毫的陰氣,整座山谷的生機韻律也充盈其間,哪裡像一座古墓呀?
落地摘下防毒面具,遊方剛剛低頭平視,一瞬間就愣住了,整個人就似石化一般。這裡面真有東西,一人來高就在大約兩尺外,幾乎與他面對面站著,然而剛才以神識查探絲毫都沒有感應到,燈光照亮了他才看清楚。
不要誤會,那東西不是鬼也不是殭屍,否則遊方只會感到驚懼,而不是像現在這樣靈魂就都深深的被震撼,完全被定在那裡,幾乎進入了忘我空靈之境。
這是一棵七尺高的“樹”,假如池木鐸下來,第一眼估計也會愣在當場,他第一念會想到三星堆出土的青銅神樹。遊方的第一念也差不多,他不由自主想起了上古傳說中的“建木”。
《淮南子》中記載:“建木在都廣,眾帝所自上下。……”《呂氏春秋》中記載:“白民之南,建木之下,日中無影,呼而無響,蓋天地之中也。”《山海經·海內經》中記載:“建木,百仞無枝,有九欘,下有九枸,其實如麻,其葉如芒,大暤爰過,黃帝所為。”而《山海經·海內南經》中還有一段:“有木,其狀如牛,引之有皮,若纓、黃蛇。其葉如羅,其實如欒,其木若蓲,其名曰建木。”
在很多古代神話傳說中,所謂都廣之野,據說是天地的中心,而建木是溝通天地人神的橋樑,伏曦、黃帝等上古先皇來往於天庭與人間的梯子。
而遊方看見的這棵“樹”是青銅鑄成,一根筆直的主杆,在頂端舒展開九十九條青銅枝,非常抽象寫意的彎曲成片狀,上面佈滿了各種嵌金紋飾,有像形枝葉、山川流水、飛禽走獸、花卉果實、日月星辰,在每一片枝條的末梢,都有一個嵌金的古楚大篆。
遊方看見這一人高的青銅古樹,為何第一念就想起了神話傳說中的建木?因為風水鼻祖郭璞在《山海經》中為建木寫了一句注:“其下聲無響,立無影也。”而《呂氏春秋》中也提到“日中無影,呼而無響”。
是什麼樣一株神樹,站在下面發不出響聲,也沒有影子,那不是根本看不見也感覺不到嗎?遊方突然醒悟古人附會於神話中的描述,假如能在現實中親眼驗證,究竟是在形容什麼?而風水鼻祖郭璞所注,又是什麼意思?
這株樹近在咫尺看的清清楚楚,連鼻子都能聞見青銅特有的氣味,面板也能感覺到那青銅葉片散出的寒氣,但神識卻沒有絲毫的感應,就似無聲無息無影無形不存在一般。遊方根據眼中所見,終於發動神識鎖定了這棵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