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物都把臺灣視為極有可能的衝突爆發區。
實際上在阿扁當選為臺灣地區領導人之後,大陸和國際社會都對他有所期許。
在深耕臺灣,佈局全球的理念支援下,扁政府拋棄了李登輝時期戒急用忍的大陸經貿政策,制定了積極開放,有效管理的大陸經貿政策,從而使他在第一任期內的民間支援率有所提升。
尤其是去年年底臺灣和中國大陸同時加入陽,**便在今年年初公佈了加入幾兩岸經貿政策調整執行計劃,進一步放寬資本技術型產業向大陸的投資限制,同時,也向大陸開放島內的投資市場,比如毛巾、大閘蟹、仿織品、服飾,甚至是房地產等等,都可以有條件地進入
。
這項政策的轉變促使臺灣的高新技術產業如四,產業鏈的最低端產品、比零部件、監視器等周邊產業、手機制造業等低端產業向大陸轉移。
與此同時,樂觀看待兩岸關係的投資者也開始紛紛進入臺灣,希望瓜分臺灣經濟迅猛發展的利益所得。
但是最近一個階段,為了避免臺資企業過度沉浸和依賴大陸市場的溫床。確保臺灣經濟的主體性,以及重新詮釋深耕臺灣,佈局全球的國際化思維。扁政府將原先的積極開放,有效管理的對大陸經貿政策轉變為積極管理。有效開放,強化管理的責任。
這一政策轉變下。臺灣農產品將不再大規模輸往大陸,這也直接影響了臺灣農民的生機和生計,導致中北部農村選民拋棄了民進黨政府。扁政府的這一政策轉變使得臺灣陷入被全球化經濟邊緣化的危機。
在範無病看來。阿扁政府的這一番做法,其實是殊為不智的。
依據國際投資理論,當對件投資越多,海外子公司回購與回銷的比例也會越大,這與李登輝時代的臺資赴大陸投資狀況相符。
但近幾年,大陸地區臺商的零元件與半成品供應來源中,臺灣的產品接近五成,使的大陸成為臺灣外匯順差的最大來源,這也成為兩岸經貿失衡的誘因。
而大陸回銷的原材料、零元件與半成品也有助於臺灣企業在本土加工這些高科技產品時降低營運成本。
但是,扁政府限制臺商赴大陸的投資將使得臺資無法由大陸獲得低成本的原料,從而失去在國際市場營銷的競爭力。
以臺灣所累積的技術、管理能力和國際化程度。以及與大陸之間語言、文化、距離等優勢,尚能吸引其他歐美企業與臺資合作,共同在大陸設定生產基地或者開拓市場,而臺灣政府卻一再阻撓臺資的投資金額上限,使得歐美企業能直接拋離臺灣而直接進入大陸市場。使得臺灣島內的有識之士在這過去的幾年裡一直存在著臺灣被邊緣化的危機意識,失去了在全球分工體系中扮演關鍵角色的機會,更打擊了企業根留臺灣的信心。
正因為如此。國際上的投資者們也紛紛調低了對於在臺灣投資效果的預期,這更加重了臺灣被邊緣化的危機。
被邊緣化的感覺是非常不好的,這也就意味著臺灣失去了很多發展的機會。
臺灣的中華經濟研究院曾經針對島內外的投資者對臺灣投資的意願進行過調查研析,發現有一些因素在不同程度上影響海內外投資者對臺灣投資環境的預期效應,比如說兩岸政治關係的穩定程度、臺灣政府的黨派色彩和政治對企業的干預度、臺灣政府對大陸經貿政策的開放程度、島內的產品市場需求狀況以及人才的可獲得情況等等。
從這些因素的輕急緩重中可以看出,兩岸政治經濟的穩定程度其實深玄影響著投資者對臺灣整個投資環境的預期和信心。
三通直航與否。更影響著投資者對於”物往返臺灣所耗費的成本考慮,因為作為世界工廠的申見八一,為全世界各個。地區生產著低魔物美的商品,作為深加工、物流運輸以及研發設計中心的臺灣。每次將貨物從大陸地區回購或者返銷臺灣時所耗費的運輸成本必須要謹慎考慮,而包機直航與否便是深刻影響投資者成本的主要因素。
至於島內本身的稅率、土地獲得難易程度、優質人才供給能力、產品消費能力、法律法規限制程度以及政府行政效率等,這些都是屬於政府與民間方面與投資者之間尋找利益平衡點的妥協之處,都是在島內就可以商量解決的事,這就要看看執政的政府是否具有經濟頭腦,是否用意識形態掛帥來深刻干預經濟事務,是否心胸足夠寬闊從而認識到兩岸政治經濟關係的穩定與否決定著島內經濟發展的前途和命運,以及是否具有國際觀和國際思維因而能夠找尋到影響外資投資臺灣的那些關鍵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