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臣以為人是第一重要,這是臣草擬的人員清單,請陛下批准。”
有太監上前接過,轉交給李隆基,他只略略翻了翻,便提筆在上面簽了字,交給楊慎矜道:“此事朕批了,吏部立刻辦理調令。”
他又望了望李清繼續道:“那你還有什麼困難需要朕幫你解決?”
“回陛下問話,臣最擔心的是地方上的陽奉陰違,鑽鹽法的空子,不作為或趁機終飽私囊。”
李清地意思很明顯,是要李隆基替他解決地方上之貫徹問題,這時,尚書右僕射陳希烈見皇上對李清言聽計從,他再也忍不住,連連向李林甫施眼色,要他出面阻攔,不料李林甫對他的眼色彷彿視而不見。做了十幾年地權相,李林甫心中自然有數,哪些事可以反對,哪些事不能反對,他心裡跟明鏡似的。
他知道李隆基這樣支援李清實在是因為國庫空虛,皇上要錢心切,若他貿然出面反對,必然會引起李隆基對他地不滿,反而得不償失,他才不會這麼傻呢!
“陛下,臣有話說!”班反對。
“臣以為現在當務之急是解決長安的危機,而不是地方,所以臣建議先出兵,查清長安各大商鋪的鹽糧存貨,限價出賣。“
李清最反感地便是此人,自以為資歷老,專擺臭架子,他接過他的話又沉聲道“摸清情況可以,但動武臣卻反對,它雖然見效快,但後遺症嚴重,以後老百姓都會不相信朝廷。”
“那依你之見該如何?”
李清冷笑一聲,答道:“長安的鹽價米價暴漲無非是不良商人囤貨居奇罷了,要平息它很容易,我只要見建常平倉,它們不賣我來賣,有常平倉的低價鹽米傾銷,他囤得再多也沒有用,所以關鍵還是地方上的貫徹。”
李隆基點了點頭,他盯著陳希烈厲聲道:“陳僕射,此事不需你多嘴,地方上確實需要監督執行,新鹽法才能推行下去,工部尚書李道復、大理寺卿崔翹、御史中丞張倚、戶部左侍郎韋見素。
李隆基一連點了七個人的名字,等他們出列後,他才高聲道:“朕命你們七人分行天下,給朕監督新鹽法地實施,若有膽敢陽奉陰違者,無論是刺史還是長史,一概免職!”。
第二百一十一章 南詔訊息
臣各自回官署,政事堂裡安靜了下來,李清卻沒有離隨一個小宦官來到李隆基的御書房,房間裡溫暖而又幹燥,剛剛換上常服的李隆基正著御案後閉目養神,他已是六十多歲的老人,夜夜的房事使他年邁的軀體不堪承受,但楊玉環的肌膚又彷彿是一支提純後的嗎啡,讓他無法自抑,這樣,最直接的後果便是他的精力難以擔當國事之重。
此刻李隆基的心中異常沉重,曾幾時,開元盛世的繁盛一去不返,彷彿撕去華麗的外套,只剩下一副百病纏身的軀體,土地兼併、財政危機、府兵敗壞、惡鄰坐大,一環扣一環,環環相連,使他愁眉不展,幾時才有個解決辦法呢?李隆基長長嘆了一口氣,有時他真不想管,什麼都不想知道。
這一次饑民騷動,若不是引發他登基以來的首次哄搶糧鋪事件,他也只當作不聞不見,就彷彿一個不敢看帳的公司老闆,當討債人上門時,才忽然驚覺,公司原來要破產了。
“陛下,李侍郎來了。”
高力士柔和的聲音打斷了李隆基的沉思,他微微睜開眼,只見李清已跪在御案的前面。
“李愛卿免禮!”
李隆基和藹地笑了笑,他費力地將身子坐正,又道:“適才大堂上朕見你似乎欲言未盡,這裡沒有旁人,有什麼話就直說吧!”
李清站了起來,整理一下思路方道:“這次改革鹽法,最大的人員配置問題陛下已經幫臣解決,地方上又有各重臣去巡查,微臣感激不盡,但還有一件事需要陛下給予明示。”
“什麼事?”李隆基的聲調忽然拉長,雖然他非常渴望財政能夠好轉,但李清若事事都靠他,這同樣也使他心中不悅。
李清也聽出李隆基口氣中的不滿,但有些話他不得不說。
“陛下,這次鹽法改革可能會涉及到一些皇室宗親的利益,臣不敢擅自做主,特請陛下明示。”
李隆基沉默了,李清的意思他聽得懂,他也知道,皇室宗親中有不少人都涉嫌倒賣私鹽,要想解決好鹽政問題,這些人是繞不過去的。
一面是李唐的社稷,一面是李氏宗族的利益,這實在讓他難以兩全,過了半晌,李隆基仰視著天花板,緩緩道:“朕已經年邁,只盼子女能夠平安,李侍郎,我大唐疆域何止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