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9部分

觀念斷層,比傳統前衛,比先鋒保守,尷尬、失衡。

作家沈嘉祿認為,社會留給小三屆的機會和空隙不多,同時這一茬人與老三屆相比,毅力、魄力和生活積累都少得多。

上海第二醫科大學學報的助教周珠鳳(25歲)對此更是直言不諱,她認為小三屆只是一個過渡時代,學到的東西太少,盲從較多,毫無特色。

讓小三屆們最感“無地自容”的是,在認為老三屆或六八式最為輝煌的人群中,有71%的人認為小三屆之所以不輝煌,是由於“沒有接受過完整的中小學啟蒙教育”;僅有29%的人覺得之所以如此是因為“社會過多地依賴老三屆”。

在雲南三礦上海辦事處工作的周建國(48歲)可以說是持“小三屆最輝煌”論的少數派中頗具代表性的一位。身為老三屆的周建國認為老三屆們雖大都有過輝煌的理想,但在各種思潮交接的過程中,固有的彷徨終使舊的意識不能滿意,新的意識又不能接受,因此他們總是飛不高,飛不遠,飛不久。在當代人的眼中,老三屆只是一頭耕耘很久、卻所得甚少的令人憐憫的牛而已。六八式則是一條有待沖天的龍,但畢竟還太年輕,缺乏社會的磨鍊。唯有虎虎有生氣的小三屆,不僅依然富有年輕人的朝氣,同時也具備了成年人的深沉。

對小三屆的調查向我們傳遞了這樣一個資訊:小三屆們的優勢似乎僅剩下了年齡和與之匹配的“成年人的深沉”。這種優勢是極為脆弱的。

六八式:結果至上的一代在選擇老三屆或小三屆最輝煌的人中,有近80%的人認為六八式中缺乏社會責任感成為普遍現象,而正是這一點,使六八式的精英們“難鑄輝煌”。

認為六八式最輝煌的人群中,老三屆、小三屆各佔9。09%,其餘的皆為六八式“本人”。從積極方面看:六八式有著超人的自信;從消極方面看:儘管六八式自我感覺頗好,同志們還是很有意見哪!假如關於六八式的是非問題是一檔如今開啟電視機就不難看到的辯論賽的話,其場面大致如下:崔恆餘(正方主辯,51歲,上工文體發展總公司總經理):最輝煌的一代必定是六八式。這是時代造就的。六八式與前輩相比,沒有受到文革這一代的磨難,卻接受了過來人的教誨。沒有經過磨難,這是他們的幸運,感受到老三屆們的苦難,更是他們寶貴的精神財富。生長在生產力得到解放的時代是六八式得以輝煌的必要社會條件。

沈嘉祿(反方主辯):從歷史角度看,社會向六八式人士提供的機會甚至比老三屆還多,但他們在施展才華、實現抱負方面遇到的困難也不少,不太善於利用機會。另外,這一茬人的整體素質嚴重下降,文化上有斷層的現象,因此談不上“輝煌”。

袁鳴(正方辯手,25歲,東方電視臺主持人):六八式自信,不具有前輩的心理陰影,唯其自信,才具備反觀傳統與前瞻的勇氣,假以時日,假以磨鍊,假以時勢,成就必將超越前代。

張路(反方辯手,28歲,勞動報記者):六八式一切都太順利,夜郎自大,這是六八式人自己造成的結果。

林塔(正方辯手,33歲,國際象棋國際大師):我用9個字來總結本方的辯論:命運,更加垂青後來者。

權作評價老三屆註定要承受苦難,在承擔了舊時代“文化革命”的成本後,又要來承擔改革時代的成本,這一輩人的最大問題是“成本居高不小,投入與產出不成比例”。然而,人們需要他們輝煌,這彷彿一項政治任務般壓在老三屆的頭上。

平淡無奇幾乎成了小三屆的標誌。小三屆是個承上啟下的重要環節。一場精彩的演出之間,總得有幕間休息。

嚴格地說,六八式還是一件半成品,“一盤沒有下完的棋”。拿他們同成型的老三屆與小三屆相比,無疑是不公平的。

在任何一個社會里,成為中流砥柱的那一撥人無庸置疑是最輝煌的。今日的六八式,在未來註定要扮演今日老三屆們的角色,只是可能輕鬆許多,“輝煌”的成色更加純一點。

三代人的自白陸幸生(47歲,老三屆)我們從沒有多誇耀自己的體會與經驗,只是取得這體會與經驗的代價過於龐大,應當允許我們偶爾來談論這些個代價,和不願意太早放棄生命的心情。

別認為老三屆的人是堵牆,我們其實是一扇敞開的門。門比牆要坦白,牆不告訴你那邊是什麼,而敞開的門讓你把要去的地方,看得清清楚楚。

何建華(40歲,小三屆)正邁入中年門檻的這代人成熟、穩健、務實、能幹,既不保守也不“前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