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百濟國王,得知百濟已經被中原人海上來的兵馬攻陷,與百濟國王前後腳趕來的還有上報新羅都城淪陷訊息的信使,以及高句麗王都岌岌可危的訊息。
延丕頓時體味到了猛虎進家宅般的恐懼,內外交困的局面讓他一時間不知所措。
也正是在這個時候,高句麗、百濟、新羅組建成的聯軍中開始出現不和諧的聲音。
依照延丕的意思,百濟和新羅既然覆滅了,就暫且不去管他,當務之急還是守住長白山和鴨綠江,阻止北邊中原人的主力南下,與南邊海上來的兵馬匯合。
百濟國王則是另一套想法。他的國家現在淪陷了,即便打跑中原人,殘破不堪的百濟也會成為高句麗的囊中肉,與其被高句麗吞併,還不如做中原人的傀儡。所以,他的主觀意願是向帝國請降。而之所以在百濟的時候沒有付諸施行,反倒跑到長白山與百濟大軍匯合,則是希望藉助這幾萬人馬抬高一下談判的砝碼,希望中原人的教皇能讓他繼續留在百濟,而不是以人質的形式擄他去洛陽。
新羅軍的大將是個忠心耿耿的直腸子,得知國王被中原人生擒,他決計撤兵回新羅勤王救駕……
三路人馬各持己見,爭執不休。
最終,愚蠢的新羅人絲毫不顧延丕提出的唇亡齒寒等理論,連夜帶兵退出聯軍駐地,馳援金城去了。
百濟國王一看新羅人跑了,臉上露出奸邪的笑容。趁高句麗人不注意,他派出密使跨過鴨綠江,至欒奕大帳中自表親善。並表示願意與帝國大軍裡應外合一舉攻破高句麗人佈下的防線。
對於丟擲橄欖枝的人,欒奕向來來者不拒。在百濟人的協助下,長白山的重重關隘就有了突破口。
帝國的軍隊隨即以決堤之勢湧入高句麗境內,高句麗大將延丕誓死反抗,可怎奈獨木難支,連連敗北,其人死於亂軍之中。
高句麗新大王這才知道選擇與中原帝國對抗是件異常愚蠢的事情。主動出城三十里向欒奕告罪,表示之所以與帝國為敵並非他的本意,而是受罪臣延丕唆使。
延丕已死死無對證,對於高句麗新大王往死人身上潑髒水的行徑,欒奕十分不屑,立刻下令將其處死,以振宵小。
500濟州
高句麗王處斬,新羅王被俘,百濟王歸降,朝鮮半島一戰塵埃落定。接下來便是商討半島未來的統治問題。
在這方面,欒奕並不想對半島像匈奴那般採取殖民式管理,畢竟無論高句麗也好,新羅、百濟也罷,國情與匈奴大為不同。作為一個老牌的草原帝國,匈奴人有著一套獨特的,明顯有益於帝國農耕文明的生活方式和草原文化,這些習俗和文化已經烙印在草原人的骨子裡,若想將其扭轉和重造需要耗費幾十年甚至上百年之久。
這些種族上的差異就奠定了他們與帝國格格不入,因而欒奕並沒有直接將他們併入帝國,而是讓他們以殖民地——屬國的形式遊離於帝國的外圍,並在屬國的位置上透過宗教、教育、商貿交流等多種形式潛移默化接受中原文化,並早日在思想上、習俗上和情愫上與帝國達成一致。
與匈奴人相對的,高句麗、新羅、百濟都是農耕國家。其中高句麗自西漢就是大漢領土的一部分——高句麗縣,後來在王莽時期他們才獨立出來。百濟、新羅的創立者最初都是高句麗縣中之人,後來扯起大旗,分別佔據半島南面東西兩邊,這才創出了百濟和新羅。
所以,朝鮮半島三國與帝國相比較,雖然語言和習俗略有不同,但無論是意識形態、道德操守、法律條規、建築風格都跟帝國十分相似,即便略有差異,處於強勢的帝國很容易就能將之同化,捋順到帝國想要的步調上來。
想到這些,在與群臣經過一段時間商討過後,欒奕決計將高句麗、新羅、百濟徹底併入帝國,成為帝國領土。朝鮮半島自此更名為濟州下轄高句麗、新羅兩個郡,以及百濟王國共三部分。
百濟國王此番獻關有功,出於道義欒奕沒有摘去他的王冠。而是親自為他加冕,冊其為百濟王。與蔡琰的智德皇后之位一般,百濟王只接受了冊,得了個百濟王的名,並享受國王待遇,但實際上並不具備權柄。百濟王國實際上與陳留國一樣,只不過就是神聖華夏帝國境內的一個小藩國。王國的實際統治者其實是丞相,丞相由帝國調派,下級行政體系由百濟本地官員和帝國調派來的官員共同組建而成。
高句麗和新羅則與帝國其他郡縣一樣,郡令由帝國人出任,輔以翻譯協同。下級長史、書記或縣令主要由百濟、高句麗、新羅人出任,帝國只派駐些許官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