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0部分

到處起事,大明這座帝國大廈搖搖欲墜。若能實施“攘外必先安內”之策,又得邊境之安,“以遼治遼”,振勢安內,發展生產,穩定人心,那時農民軍再沒有覺悟,也深知民族大義,只要剿撫相濟,化破壞力量為建設力量,完全可以一致對外。那麼,經過崇禎皇帝多年苦心經營,中興大明、保江山社稷,並不是一紙空談。但是,崇禎畢竟是崇禎,性格中的侷限性太大,要不然他就是漢光武帝二世了。

袁崇煥下獄是崇禎二年十二月,處斬是三年八月,中間有近九個月的時間,如果要慎重審訊,反間計不難破解。況且崇禎皇帝深知“守遼非蠻子不可”。可惜,袁崇煥能夠贏得對手的尊重,卻贏不了崇禎皇帝的信任。那麼,是什麼讓他非要殺了這個袁崇煥?

原因或許從崇禎的個人性格中尋找到答案。他平邊心切,重用袁崇煥,是寄予厚望的,當時袁崇煥提出“五年平遼”方略,燃燒起他成就“千古一帝”雄心,然而三年過去了,並無建功。這次竟讓滿軍衝撞到京師來。崇禎皇帝年輕氣傲、求成心切,性格因素中又有妄想和猜忌的成份,清兵如此一來,讓崇禎頓覺中興大明前途渺茫,因此倍感失落,於是殺袁崇煥也在情理之中。史料反映,崇禎的妄想和猜忌是非常顯著的。他在位十七年,換了五十個大學士(相當於宰相或副宰相),十四個兵部尚書(那是指正式的兵部尚書,像袁崇煥這樣加兵部尚書銜的還不算)。他殺死或逼得自殺的督師或總督,除袁崇煥外還有十人,殺死巡撫十一人、逼死一人。十四個兵部尚書中,王洽下獄死,張鳳翼、梁廷棟服毒死,楊嗣昌自縊死,陳新甲斬首,傅宗龍、張國維革職下獄,王在晉、熊明遇革職查辦。可見處死大臣,在他而言原不當是一件大事。這種對臣子的懲罰恰恰加速了明朝的顛滅。

不管怎麼樣,史書依然繞不開袁崇煥赫赫戰功:他取得了寧遠大捷、寧錦大捷。

'寧遠大捷'天啟六年(1626年)袁崇煥親自指揮的寧遠保衛戰,面對努爾哈赤率領的來勢洶洶的十三萬八旗鐵騎的進犯,小小的寧遠城被包圍的像鐵桶一樣密不透風,城牆外面黑壓壓一片、漫山遍野的清軍虎狼之兵,當時真有一種“黑雲壓城城欲摧”的恐怖氣氛,而他袁崇煥則巍然屹立在寧遠的城樓,聲嘶力竭為守城的一萬餘名將士激勵鬥志、鼓舞士氣。他大聲告諭全城軍民:置之死地而後生,誓與城池共存亡!

一場慘烈的守城血戰整整持續了幾個晝夜,同仇敵愾的守城將士竟把曾經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的努爾哈赤十幾萬大軍打的丟盔卸甲、死傷枕籍、大敗而歸,連努爾哈赤本人也被寧遠城中紅夷大炮發射的彈片擊傷掛彩,回到瀋陽抑鬱而死。

這是在晚明歷史上明朝對後金的戰爭中一次絕無僅有的大獲全勝的軍事奇蹟,史稱寧遠大捷。袁崇煥從此也威鎮邊關……

'寧錦之戰'又過了一年即天啟七年五月,皇太極欲為其父報仇,雄心勃勃,決心“滅此朝食”,親率兩黃旗兩白旗精兵,自朝鮮回師以後,獲悉明軍再造寧遠、錦州防線的訊息後,決定立即出兵寧錦,打破袁崇煥的計劃。五月六日,滿軍自瀋陽出發,三路並進,迅速攻佔大小淩河、右屯衛等城堡,會師於錦州城下,四面合圍。當時總兵官趙率教等率兵三萬駐守錦州,袁崇煥及副將祖大壽統帥各將堅守寧遠。十二日中午,滿軍對錦州發起總攻,集中主力攻擊城西一隅。趙率教認清皇太極先破城西的意圖,急調其它三面守城明軍主力堵御西城之敵,以炮火、矢石還擊,滿軍損失慘重,後退五里而營。經十四天激戰,錦州巋然不動。皇太極以攻城不利,遂改變戰法,誘錦州明軍出城決戰,趙率教等固守不出,使皇太極欲戰而不能,只好移兵轉攻寧遠。這時,明朝兵部遣總兵滿桂率關兵一萬赴寧遠增援,袁崇煥仍感兵力不足,難以與敵決戰,只發四千為奇兵,由滿桂、尤世祿、祖大壽率領東出,擊敵背後。皇太極命額駙蘇納率八旗蒙古精騎赴塔山迎戰,兩軍激戰於笊籬山,互有傷亡。明軍因寡不敵眾,退入寧遠城。二十八日黎明,皇太極率代善、阿敏、莽古爾泰等軍進抵寧遠。袁崇煥列營壕內,滿桂出城二里而陣。皇太極不顧諸將反對,親率諸貝勒阿濟格等攻城,袁崇煥督軍用紅夷大炮拒敵,滿桂等大戰城外,雙方傷亡相當。明總兵滿桂與後金貝勒濟爾哈郎、薩哈璘、瓦克達俱受傷。二十九日,皇太極攻寧遠不成,回師再攻錦州,由於城壕寬深,天又炎熱,士卒多死傷。六月初五日,皇太極從錦州撤圍,回瀋陽,寧錦之戰告終。

兩次大捷都以明軍勝,而載入中國史冊。在明朝一片敗績的情況,能夠打出這樣的勝利,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