恪案,範氏之名及字,今所見諸種材料,往往不同。其名當以作“璨”為是,蓋清高宗實錄一三二乾隆五年十二月戊戌條及同書一八七乾隆八年三月庚午條,清史稿十高宗本紀一同年月日條,清朝進士題名碑雍正二年甲辰科姚璨條,清國史館範璨傳,陸燿範公神道碑等,皆作“璨”也。惟清史稿二百八疆臣年表作“燦”,與本書高宗紀自相違反,殆吳廷燮撰表時未詳察耳。紫竹山房詩文集及所附年譜引範氏之名共有三處,僅文集八作“璨”,餘二處均作“燦”。至何故,殊可注意。他若諸地方誌於範氏之名往往或作“璨”,或作“燦”,以其取材不同所致,可不深論。)然其可能性固大,可疑之點亦多。茲略引史料稍辨釋如下:
陸燿切問齋集十資政大夫工部侍郎範公神道碑(參王昶湖海文傳五十陸耀文選及碑傳集三二陸燿撰範公璨神道碑)略雲:
乾隆辛巳之歲,恭逢聖母皇太后七旬萬壽,上命文武廷臣及予告在籍年七十以上者各九人,賜遊香山,制九老詩以寵之,時則資政大夫工部侍郎松嚴範公與焉。蓋公自丙寅蒙恩臻致仕,至是以慶典來朝,獲側耆英之會,朝論榮之。越六年丙戌十二月,有司以公卒聞,諭祭如例。以某年月日葬公於木瀆之軒。公諱璨,字電文,一字約軒,其曰松嚴者,以上賜“松嚴樂志”額,因以為號也。系出宋文正公長子監簿公純佑之後,公登康熙癸巳鄉薦,雍正甲辰進士,改庶吉士。(後)巡撫湖北安徽。入為都察院副都御史,工部侍郎。旋以兩親尚在淺土,特疏請,遂得蒙恩卜葬,並許歸田。居平益以盛滿為戒,潔清之操晚節彌勵,菜羹蔬食,不異貧寒。公既貴顯,讓宅於從父兄弟,而自卜居於吳興之南潯。其卒年距生於康熙庚申,享年八十有七。配孫夫人。子二人,儀薰,國子監生,菼,貢生,皆先公卒。孫三人,墀、城、塏,皆國子監生。女二人,孫女二人,皆適士族。曾孫男女十四人。予於公為鄉薦後學,墀又姻也。(寅恪案,爾雅釋親雲“婿之父為姻”。然則耀之女適墀之子也。)以公隧道之文來請,因敘其世次歷官行誼,而系以銘。
李桓耆獻類徵初編七六卿二類三六載清國史館範璨傳略雲:
範璨浙江秀水人。雍正二年進士,改翰林院庶吉士。(乾隆)五年遷湖北巡撫。八年三月調安徽巡撫。九年六月召還京,九月授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十年五月遷工部左侍郎。十一年請假回籍,尋以年老休致。三十二年卒。(寅恪案,璨實以乾隆三十一年十二月卒。李桓耆獻類徵此卷出自清國史館列傳原來,蓋官書所記,乃從賜祭葬之年耳。)尋賜祭葬。
範來庚南潯鎮志二建置志居第門載:
九老第。(原注:在東柵大街。範司空璨致仕所居。欽賜“香山九老”,故名。)樂志第。(原注:在東柵皇御河。少司空松嚴公子貢生範菼所居。御書“松嚴樂志”匾,故名。寅恪案,此語大可注意,似範璨卒後其子菼猶居此第也。可參下文論範菼先其父卒節。)
光緒七年修烏程縣誌二三寓賢略雲:
範璨字電文,號約軒,晚號松嚴。榜姓姚。(寅恪案,清朝進士題名碑雍正二年甲辰科載:“二甲三十五名姚璨,浙江秀水縣。”)世家吳江之麻源九曲裡。秀水籍。既貴顯,讓宅於從父兄弟,而移家烏程之南潯,其居在東柵大街者,曰九老第,復構樂志第於皇御河西,恭奉御書“松嚴樂志”匾額。三十一年卒,年八十七,賜祭葬。著有樂志堂集、露清篇。(蘇州府志、南潯志、切問齋集範公神道碑。)
寅恪案,陳兆侖與範璨既同朝雅故,復同鄉裡,門戶匹對。範氏為秀水人,與端生外祖汪上堉同縣,其家又寓烏程之南潯,與端生妹長生夫家葉氏同居湖洲。據端生再生緣第一七卷首節“更忻夫婿是儒冠”之語,復與貢生之資格相符及鄉試科場有關,則範菼即陳端生之夫範某,其可能性甚大。但範璨既卒於乾隆三十一年末,而端生之適人,如上文所推論,當在乾隆三十八年,其時璨子菼已先璨卒,此可疑之點一也。又乾隆四十五年順天鄉試一案,範菼始獲罪遣戍,時間又更在三十一年範璨卒年之後,此可疑之點二也。說者或謂陸耀碑文菼已“先公卒”之語,蓋有所避忌而改易,此固可通,然再生緣第一七卷首節端生自言“幸賴翁姑憐弱質”,則端生適範某之初,其翁仍健存,而範璨已卒於乾隆三十一年末,此時端生尚在閨中,斯豈可通耶?若欲勉強認定範璨之子菼即是端生之夫,則必須有兩項假設。(一)陸燿“子二人,儀薰、菼,皆先公卒”之語,乃是諱改。考陸郎夫卒於乾隆五十年六月二十三日。(見碑傳集七三馮浩撰陸君墓誌銘。)是此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