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部分

場兵變,從後周孤兒寡婦手裡奪取江山,那就是非常可恥的不道德的事情。有些好心人想為趙匡胤說話(例如蘇軾),就一再說明,這次兵變不會是趙匡胤自己策動的,他只不過是為六軍所逼,不得已而為之。我認為,對於趙匡胤策動這場兵變一事,事實俱在,沒有什麼好掩蓋的。我們能不能換一個角度來考慮問題,趙匡胤與柴榮的關係,不要僅僅看作君臣關係、主奴關係,是不是也可以看做一件大事業的合作者。他們事實上已經合作多年,在郭威未死之時,他們是同事關係,郭威死後,他們從同事變為君臣,事實上他們一直合作開創一件大事業,出生入死,艱苦奮鬥,志同道合,情誼深厚。柴榮不幸去世之後,趙匡胤不想離開這一件已經為之奮鬥多年的大事業,不願意讓這件大事業落到別人手中去。所以才策動了這場兵變,讓這件大事業掌握在自己手中,能夠按照原來的方向原來的計劃進行,這也沒有什麼不對。後周孤兒寡婦的局面已經形成,如果趙匡胤不來接手這個殘局,一定也會有別人來接手。如果由張永德、李重進這兩個老軍閥中的任何一個人來接手,就不可能結束五代的亂世,建立起一個長治久安的宋王朝。因為從張永德、李重進這兩個人的一生經歷看來,都不是什麼好東西,他們那種不擇手段互相傾軋的惡劣行徑,早已被柴榮所看不起,如果從這個角度看來,趙匡胤策動陳橋兵變並不是什麼罪惡,應該說是無罪有功。

我們回頭看一看陳橋兵變的經過,從趙匡胤最後諄諄告誡部下的弟兄們,一定要嚴守軍紀,一口氣能夠說出幾條几款來看,也想得到他是事先早就做好了準備工作,不像是臨時被逼上馬的樣子。他在策劃這次兵變的時候,首先是希望做到不流血。要是不顧老百姓的死活,要是不怕回到開封之後大搶一通,大亂一場,趙匡胤就不必對回京之後的行動費盡心思,層層佈置。他要做到這次兵變圓滿成功,就不能不在回京的一天之內連過四道難關。其中只要有一道關過不了,還是會發生衝突,引起騷亂。

第一道關是從陳橋驛回京的這一支大軍必須在步行幾十裡的途中嚴守紀律,不能發生任何糾紛。在兵變之後,從京城軍民看來,這支大軍已經成為叛軍。京城的軍隊皇帝姓柴,這支軍隊皇帝姓趙。如果叛軍不守軍紀,造成糾紛,就會引發大亂。大軍到達京城開封,趙匡胤下令“甲士歸營”,就是軍人全都回到營房裡去,一律不許外出,靜等談判的結果。這支大軍一路上總算沒有惹出任何麻煩,第一道關是順利地闖過了。

第二道關是留守京城的軍隊也得有人管好,暫時不能外出。兵變之後,兩邊的隊伍已經成為對立面,如果在街頭相遇,發生衝突的可能性很大。一旦衝突,同室操戈,後果不堪設想。好在京城裡的隊伍一直被人管得好好的,完全沒有活動。這大概就是趙普從陳橋驛飛馬送信給石守信、王審琦兩人所起的作用。這第二道關又順利地闖過了。

趙匡胤率領大軍進了開封城的時候,早朝還未結束。文武百官突然聽到兵變的訊息,人人吃驚,不知如何是好。宰相範質一把抓住司徒王溥的手說:“倉促點將,出了問題,是我的罪過,是我的罪過!”因為心情激動,他的手指甲已經把王溥的手臂摳出血來。這時趙匡胤只好一頭鑽進自己的公署,等待訊息,不能露面。等待什麼訊息?原來他已派人去和符太后、小皇帝秘密談判小皇帝禪位的條件,耐心地說服符太后,在這種戰亂時代,小皇帝是掌握不住這麼大的局面的。與其把帝位讓給別的將領,不如讓給趙匡胤。因為趙匡胤和柴榮共事多年,君臣契合,情誼深厚,這是符太后所深深瞭解的。帝位讓給趙匡胤,太后和小皇帝一定會長期受到優待。後來,談判有了圓滿的結果,趙匡胤心裡才穩定下來,這第三道關也闖過來了。

趙匡胤的立國大計(3)

最麻煩的要數第四道關,那就是文武百官的擁護。雖然支援趙匡胤的人數不少,但是不可能是百分之百。這件事又不能開會公開討論,如果一旦發生爭論,就會爭個沒完沒了。這時全城處於緊張狀態,夜長夢多,事情隨時都可能發生變化,萬一發生混亂,豈不全功盡棄。對這件事,他們採取了一個快刀斬亂麻的辦法,速戰速決。當時由將士們簇擁範質,王溥等高官來見趙匡胤。趙匡胤一見範質,竟然淚流滿面(這當然是在作秀,但是在心情過於激動的時候熱淚長流,也是人之常情,這中間也包含著幾分真實的感情)。他說:“我受世宗(柴榮)厚恩,豈敢有非分之想!不料為六軍所逼,竟然走到了這一步,實在是慚愧已極,慚愧已極!”範質想了好一會,囁囁嚅嚅不知怎麼答話,軍校羅彥瑰在旁邊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