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4部分

奧巴馬入主白宮,媒體不惜筆墨地隆重介紹了這位新領導人,因為他的身上有很多“第一”,這也引起了我的興趣。可是,當我看到他的家庭背景時,我就知道,這個人成為總統並不奇怪。

奧巴馬出生於夏威夷檀香山,就是當年孫中山先生創辦“驅除韃虜,恢復中華”的興中會的地方。奧巴馬的父親是肯亞一名黑人經濟學家,母親是美國一名白人女教師。兩人的婚姻很短暫,在奧巴馬兩歲的時候分手,父親離開母親,前往哈佛繼續讀書。畢業後,他帶著另一名美國女人回到了肯亞。1982年,他在肯亞死於車禍,而奧巴馬只見過父親一次。

父親離開後,母親再嫁,由於繼父工作的關係,6歲的奧巴馬和母親一起去了印度尼西亞,並在那裡度過了4年的童年時光。

10歲時,母親與繼父離婚,母親帶著奧巴馬同父異母的妹妹留在印尼,生活十分困難,她自己在攻讀人類學博士學位,還要供兒子讀書。而奧巴馬回到了夏威夷,他和外祖父、外祖母一起生活。外祖父換過多份工作,做過傢俱推銷員,還當過保險經紀人。

從家庭教育的角度來說,對奧巴馬影響最大、教育最多的人就是他的母親,其次是他的外祖父。奧巴馬的母親並不是那種不苟言笑的威嚴家長,她在18歲時就有了兒子,還相當年輕。她非常具有同情心,看到電視上的感傷畫面都會哭泣;到了印尼,她總是不斷給上門乞討的人錢,最後弄得沒有辦法,只好給那些看起來真正需要的人錢。她對愛情很投入,同時也一直沒有放棄讀書,她專攻社會學,而且,她拒絕了孩子父親的贍養費。

從這一點來看,她是一個內心豐富的“幻想者”,也是一個獨立自強的人。儘管她很少對兒子進行說教,但她在用行動告訴孩子,應該怎樣與人相處、怎樣在不同的環境中調節自己。她給了兒子最大的空間去成長,使他成為一個足夠獨立、能包容一切差異的人。在這種家庭背景中成長起來的奧巴馬,臉上總帶著親切的微笑,顯得正如美國人期望的那樣幹練、自信。

我在生活中也遇到過離異的夫妻,他們總是在孩子面前抱怨自己過去的選擇多麼錯誤,對方是多麼不負責任、讓人失望,有的甚至把孩子當成出氣筒和工具,來要挾對方,獲得滿足感。

奧巴馬無論是和生父還是繼父相處的時間都不多,他也沒有任何值得一提的政治背景,在許多人眼裡,因為父母的多次離異,奧巴馬有著一個被“拋棄”的不幸童年,而黑色膚色的自卑一直如影隨形。可是,為什麼他最終能健康成長,甚至雄心勃勃地進軍總統寶座?“毀害人的不是家庭,而是家庭教育”這句話可以說明一切。

奧巴馬的母親,給了他一個完整的家庭教養環境,這種環境不僅是物質上的,更主要的是精神上的。母親用言行來說明什麼是堅強、獨立、正義,培養了他健康的心。正是精神上的健康,讓奧巴馬能夠面對自己的身世,能夠接受種族主義者的挑釁,能夠入主白宮,成為一個國家的領導人。

推動世界的手是推動搖籃的手,母親的一雙手能將孩子從泥潭扶向講壇,不要再被那些所謂的單親陰影籠罩,也不要盲目地迷信健康的家庭就是成員的完整,家長們既可以追求自由的生活,也可以成為優秀的啟蒙者。

txt小說上傳分享

縱使練就百般武藝,一個弱點就足以致命

在管理界有一個短板定律:一個木桶,最短的一塊桶板決定了它的容量。同樣的道理,一個孩子,最弱的一項決定了他的發展。所以,縱使他練就百般武藝,一個弱點就足以致命。

如今的孩子和30年前的孩子比起來,最大的優勢就是見識多、瞭解得也多。他們很小的時候就能搗鼓各種機器人、電子玩具,會玩遊戲,知道的知識也比過去多得多,有的孩子可能已經走遍了全國,有的甚至要到國外去深造。這些都是30年前普通家庭的孩子不能想象的。

還有的孩子很小的時候就是個小神童,成績好,能力強,還能歌善舞,會各種樂器演奏之類。可就是這樣的練就百般武藝的孩子,是不是就可以所向無敵了呢?

我們先來做個對比!

倘若拿20年前的孩子來看,那時孩子不像現在這樣嬌氣,那時的孩子受到世俗的侵擾,他們更加懂事,最值懂得為他人著想,這樣的孩子走到社會上自然很受別人歡迎!有人也許說,那是環境使然。的確,在那個時候,人們的生活剛剛改善,而且每個家庭不像現在這樣,家家只有一個小皇帝或小公主,在那樣的環境下,父母的教育、兄弟姐妹的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