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出來了,第二步人脈則還積累的不夠,賀知章雖然對他欣賞,但以賀老現在的地位,卻無法起絕對xìng的作用。
一般來說,透過省試幾乎便有了成為進士的資格,畢竟殿試只是在那些透過省試的人之中排名次,分一甲狀元、榜眼、探花,二甲多少多少名,三甲多少多少名之類,所以說,省試算是唐朝科舉中最關鍵的。
能夠決定省試名額的主考官,一般都是由禮部侍郎擔任或任命,因此能決定透過省試與否的人,便是禮部侍郎,來年的科舉,便是由禮部侍郎張廷負責,而王維與這位正四品上的高官,卻沒有任何關係。
這不得不讓王維覺得不踏實,他所要完成的目標,便是有十成的把握中進士,能不能成為狀元倒無所謂,起碼有個二甲進士出身就行了,但是,在這場幾乎彙集唐朝最優秀考生的考試之中,要從千軍萬馬殺出來的話,實在是非常困難。
這並不是說王維對自己的實力沒有把握,已經瞭解唐朝科舉黑幕的他,早就知道,透過省試的名額,除了留出一部分給沒有關係的考生以外,其餘的名額都被權貴們瓜分了,這樣的潛規則在科舉制度沒有完善之前簡直無可避免。
讓王維去與那些實力強勁而沒有關係的考生去爭那僧多肉少的“自然名額”,實在讓王維覺得不靠譜,夢中的“王維”第一次科舉落第,便是在那種信心滿滿的狀態下失敗的,而等到來年,“王維”果斷走了玉真公主的門路,先是得了省試第一,又在殿試上奪魁,成了狀元。
只可惜“王維”走玉真公主這門路的事情被弄得路人皆知,導致不少人認為他沒有真才實學,最後在選人授官時成為太樂丞,那些看不慣“王維”的人是這樣想的,反正你當年是抱著琵琶到公主府獻藝獻身得了狀元,以後就專注你的音樂道路好了……而且太樂丞這個官職還非常容易與皇室中人見面,這不正好遂了玉真公主的意……
所以“王維”初期的仕途可以說是非常不順,蹉跎了多年之後,等到張九齡進入政事堂拜相後才有所起sè,但張九齡很快就在與李林甫的政治/鬥爭中失勢,“王維”自此心灰意冷,半官半隱,政治上的表現太過平庸,甚至還在安史之亂中被俘……
如今的王維,在得到教訓之後,當然排除走公主路線的選擇,就算走投無路不得不選擇公主路線,那也應該儘量低調,別給人家知道……
除了公主路線以外,宰相路線無疑是最傳統的,在科舉考試之前,去宰相府中拜訪計程車子非常多,寫自薦詩的人更是數不勝數,如孟郊的那首《投贈張端公》,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贈張丞相》,其中那句“氣蒸雲夢澤,波撼岳陽城”可以說是千古名句。
當然,有不少自薦詩也會寫給名氣大的已經任官的詩人,這應該算是第一步行卷刷名氣的步驟,曾這樣一個小故事:
“洞房昨夜停紅燭,待曉堂前拜舅姑。妝罷低聲問夫婿,畫眉深淺入時無?”這是中唐朱慶餘寫的一首詩,名叫《近試上張水部》,臨近考試前,朱慶餘寫此詩獻給水部員外郎張籍,藉以徵求意見,以期賞識。全詩以“入時無”三字為靈魂所在,新娘打扮入不入時,能否討得公婆歡心,最好先問問新郎官,如此jīng心設問寓意自明,用語婉轉令人驚歎。張籍感動得在《酬朱慶餘》詩中答道“越女新妝出鏡心,自知明鏡更沉吟。齊紈未足時人貴,一曲菱歌敵萬金。”文人相重,酬答俱妙,千古佳話,享譽詩壇。朱慶餘因得到著名詩人張籍的極力讚揚,眾人“無不繕錄諷詠”,朱慶餘因此登進士第。
這位張籍名氣確實很大,便是連韓愈都為他寫過兩首《早chūn呈水部張十八員外》——天街小雨潤如酥,草sè遙看近卻無。最是一年chūn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這其中的一首算是最有名氣的。
白居易十六歲時從江南來長安,向前輩詩人顧況行卷。一開始,顧況以他名字打趣說“長安米貴,‘白居’不‘易’啊!”。當看到“野火燒不盡,chūn風吹又生”時,馬上讚歎:有這樣詩才,實在難得,就是走遍天下‘白居’也‘易’啊!。“因為之延譽,聲名遂振”。這跟王勃寫《滕王閣序》時所歷逸事有異曲同工之妙,這無疑為白居易後來考中進士,名列前茅起著鋪墊作用。
而在打通宰相路線後,往往會收穫一封信,表面上自然不會說是推薦信,但事實上就是,將這封信往一些關鍵人物那兒一送,那基本上就穩了,因為這送的不是信,而是一份人情關係。
王維現在所要考慮的,則是如何打通宰相的路線,他盯上的這位宰相,還是以“剛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