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人旁,駐華公使日置益唯有皺眉不語,作為日本駐華的最高外交官,他自然是知道中國的實力最近幾年發展很快的。而且他心裡還有一個擔憂,最近他收到了風聲,中國似乎又跟美國達成了什麼密議,好像是跟鐵路有關。的確,歐洲列強的確現在都被捲入的歐戰之中,但是並不代表在遠東便沒有可以影響日本政府決策的國家了。比如俄國的遠東駐軍,再比如。。。美國!
日本能夠趁現在西方列強無力顧及之時趁機擴張,隸屬外務系的他實在沒多少底氣。
也不知道,國內勞師動眾,繞了那麼大的圈子遞給他的命令,到底寫了些什麼東西!
日置益心裡隱隱已經感覺到了,遠東的和平日子,恐怕沒有幾天了!
歐戰打響之後,中國的國民很快發現了歐戰爆發,近代以來一直欺壓中國的歐洲眾列強被捲入了歐戰之中對於這個國家而言似乎是件大好事。
歐戰開始以後,作為世界上第五個擁有超過六十萬正規陸軍,並且國土面積位居世界第二的遠東大國,現在中國的一些舉動,也同樣的開始影響到了歐洲戰局。比如因為東三省剿匪軍司令部的成立,近十萬精銳國防軍坐鎮東北彈壓地面。自近代以來一直不懈向東北擴張,並非法侵佔了中國海量領土的俄國遠東十幾萬軍隊不得動彈,惟恐一旦俄國抽調兵力前往歐洲,會令這個遠東軍事大國趁機收回被俄國所侵佔的領土。
擔心的不只有俄國,英國也是一樣。對於敢無視英國人的訛詐跟威脅出兵西藏,甚至同英印軍隊作戰的中國新政府,英國人顯然也擔心中國冒險加入德國的同盟國集團中,然後趁現在英國在歐洲騰不出手來,損害了英國在遠東中國的利益。為此,在現在中國高層還未表露歐戰態度時,英國人為了拉攏新政府,又在某些問題上做出了讓步,比如……關稅!
關稅問題是中英之間最敏感、最難解決也是最需要解決的問題以來,列強為保障不平等條約關於關稅特權方面地規定,為發展洋商在華的進口貿易,壟斷中國市場,曾經千方百計地奪取中國海關的行政權和關稅徵收權。但不論在條約的規定或在實際工作中,在清代外籍稅務司制度建立後的許多年間,都沒有取得過海關稅款的保管權。就徵收權來說,也只限於估稅地權力,收效則歸海關監督管理下的海關銀號。如在1858年簽訂的《天津條約》附約《通商章程善後條約》中,清政府雖然承諾“邀請法人幫辦稅務,也只限於“通商各口收稅如何嚴防偷漏”以及一些港務設施管理問題年的《北京條約》。特別是l895年的《馬關條約年的《辛丑和約》簽訂之後,中國海關雖然一步步地淪為債權國家的代理機關,但也只是極力擴大關稅徵收權力、增加了關稅稅源,以備如期償償以關稅為抵押的債、賠款項而已,而對稅款保管權則從沒有提出過任何要求。即便在文字中,不論是條約、札諭或其他檔案中,稅務司在關稅方面的權力,都只侷限於關稅徵收權,從未涉及稅款地保管權。他們徵收的稅款,一律由清政府指定的銀號收納;稅款地保管和支出,完全由清政府指派的海關道或海關監督負責。稅務司或其他外國勢力都無權干預。所以,終清一代從理論上說中國雖然喪失了部分海關關稅徵收權,但仍保留著稅款保管權。
但這一脆弱的平衡被辛亥革命所打斷,隨著武昌起義的槍聲響起,剛剛被正式委派為總稅務司的英國人安格聯以確保如期償付到期外債、賠款為理由剝奪海關稅款保管權,以總稅務司名義出頭,強令將各處海關的關稅收入存入滙豐銀行,並強調沒有總稅務司的指令任何人不得動用。由於清政府當時處於革命風暴的風雨飄搖中,為了換取虛無縹緲的“國際干涉”不但同意將南方各處已落入革命黨人之控制地海關關稅保管權移交給稅務司,就連在北方、仍處於清政府掌握中的其餘海關關稅保管權(比如天津)也移交給稅務司。而支援安格聯此項行動的則是以朱爾典為首的公使團。
凡事總有例外,李漢攻佔了湖北、四川之後,兩省海關關稅雖然還在江海關的控制下,但隨後軍政府的免稅、減稅以及同奧德兩國之間的合作,都以偷稅、漏稅等諸多手段強勢回擊海關總稅務司的控制,西藏之戰引起的中英衝突之中,他更是援引逐條例,認定安格聯控制下的海關總稅務司沒有資格保管中國稅務,拒絕了各地稅務將海關總稅務司移交新稅款。之後他控制下的各省都是如此,儘管沒有明確反對英國的關稅控制權,但卻剝奪了英國人的保管權,始終存在西部儲備銀行之中。也是因此她才得罪了英國人,令英國失去了長江中上游沿岸十省的關稅控制權,江海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