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艦隊和美國海軍作為“長期合作伙伴”。共同維護亞洲和西太平洋地區地和平與穩定。
(二)一旦東亞地某個地區發生“突發性”事件,威脅到中美兩國任何一方的利益,北洋艦隊將和美國海軍聯合採取行動。
(三)北洋艦隊和美國海軍在“聯合行動”期間,可以互相利用對方地港口和基地,美國海軍向北洋艦隊開放馬尼拉、關島和夏威夷的海軍基地,北洋艦隊允許美國海軍利用旅順口和威海衛。
(四)如果中國的主權和獨立受到其它國家的威脅,美國將作為中國的盟國支援中國;同樣,一旦美國受到戰爭的威脅(儘管可能性很小,但不是沒有),中國也將全力支援美國。(五)美國商人可以來遼東地區進行投資,幫助恢復這一地區的經濟建設,最遲不超過190年,幫助北洋方面在遼東地區建設一座鍊鋼廠。
(六)美國同北洋方面進行造船工業的“全面合作”,雙方進行相關的技術交流,北洋方面將向美國引進精密機床和製造艦用裝甲等方面的新技術,並提供給美國關於新式飛機的技術資料。
(七)北洋方面全面保證在遼東地區的美國僑民的生命財產安全。
(八)美國安納波利斯海軍學院將對中國留學生開放。
(九)雙方各自在對方的主要海軍基地派駐代表,便於相互之間的聯絡和合作。
(十)北洋軍情處和美國方面進行全面的情報交流和合作。
這份“備忘錄”在實質上已經超出了海軍方面的合作,嚴格來講,可以說是一份“準軍事同盟條約”了。
孫綱這回同美國人弄的這個“備忘錄”,可以說比上次同英國人弄的那個“走”得還遠。
為什麼要這麼做,他其實是經過了深思熟慮的。
中國的政局很快就要發生驚天動地的變化,外面的局勢也會因為“著了火”的日本而變得無比險惡,在這個時候將美國的利益和中國(具體說是北洋)“綁”在一起的話,可以讓美國成為支援自己的外力,有效的牽制住其它的列強。
如果俄國趁中國政局動盪之機入侵東北,已經在東北有了商業利益的美國是絕對不會坐視的。
美國和英國一樣,看重的是在中國的商業利益,對領土方面沒有太多的要求,這一點和對他國有著巨大領土野心的俄國、德國和法國(如果現在日本也算的話)截然不同,這也是孫綱為什麼要選擇美國作為中國“準盟國”的原因之一。
如果自己能夠順利地成為未來中國的最高領導者,美國可能還會慶幸這麼早就同中國的“未來領袖”搭上了線呢。
美國人又在旅順停留了一些日子,美國海軍官兵還參觀了旅順的“忠烈祠”,向在中國兩次對外反侵略戰爭中犧牲的中外海陸軍官兵表達深深的敬意。
在“忠烈祠”裡,有一幅高大的根據馬吉芬的一張照片繪製的巨幅畫像,那張照片是馬吉芬在大東溝海戰結束後回到旅順拍攝的,畫像中的馬吉芬身著殘破的北洋海軍軍服,挎著中國式的腰刀,雙手叉腰,頭上纏著厚厚的紗布,只露出半張臉,一隻眼睛帶著高傲和滿不在乎的神情,因為畫得十分生動傳神,這幅畫是“忠烈祠”比較受“歡迎”的作品之一。
這幅畫是丁汝昌得知馬吉芬自殺的訊息後“不勝痛悼”,委託一位外國畫師畫的,掛在“忠烈祠”中,用來紀念他的,杜威在這幅畫前駐足良久,感慨萬分,他在這幅畫前召集美國海軍軍官,給他們演講了一番,勉勵美國海軍將士以馬吉芬為榜樣,“成為優秀的美國軍人,為自己的祖國和人民爭光”。
訪問結束後,美國海軍艦艇和北洋艦隊進行了聯合演習,孫綱趁機邀請美國海軍參加中國海軍“會操”時舉行的“閱艦式”,杜威欣然表示同意,說一定會來參加,可能的話,會讓“龍鄉”號戰列艦的“姊妹”艦“俄勒岡”號也前來參加。
幾天後,美國海軍“心滿意足”地離開了旅順,返回了菲律賓。
美國人走後,孫綱給榮祿寫了一份報告,在報告中詳細地敘述了美國海軍的到訪過程,並含糊其辭地說了下美國人想要和中國“合作”的事,他沒說已經和美國人簽了“備忘錄”,而是說“美與我結盟之意甚殷,未便遽拒之”,因而沒把話說死,“遂緩置之,為朝廷留折衝之機,待他日再行商榷”。
榮祿和朝廷是想象不到他報告裡說的這個“緩置”是什麼意思了。
榮祿對他的“處理”十分滿意,得知美國海軍也將派艦參加中國的海軍會操“閱艦式”時,非常高興,他認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