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白話說就是用力過猛,偏於炫技。碰到合適的角色可以橫空出世技驚四座。但要是真論演技的話,還不夠遊刃有餘,輕重拿捏的不到火候。相比之下,京影的老師們自然還是喜歡溫葆這種樸實無華但卻能收放自如的表演方式。
但不得不說,就算溫葆的演技能甩出陶暮一條街。但是真進了圈子裡,陶暮的演藝事業發展前途肯定要比溫葆更好。這裡的發展並不是指專業的深度和廣度,而是地位和人氣的比拼。換句話說,溫葆的前途是肉眼可見的——他能憑藉自己的演技征服各大電影節,做個身上帶有濃厚的京影標籤的演員,藝術家。但無論是拍電影還是拍電視劇,估計都要走正統的文藝風或者寫實風。那些大投資大製作的商業大片估計不會找這樣的演員擔任男主角。
但是陶暮,卻可以透過他的外形條件,再加上他的演技,還有他還沒出道就在娛樂圈引起重重血雨腥風的體質,嘗試一下超級巨星的路子。走好了,沒準就是演技與人氣並重的超級巨星。
華夏娛樂圈裡向來有這麼一句話:京影出演員,燕影出明星。雖然是從本質上承認了京影的教學質量,以及京影學生的演技素質。但其實包括京影校方和老師們在內,所有人都是不服氣的。
——我們學生要演技有演技,要顏值也不差,憑什麼就只能當演員不能當明星?你們燕影一個個演技稀巴爛,就特麼靠著一張臉,炒炒緋聞炒炒花邊就能順順利利的擔任大製作的男女主角,還敢腆著臉說你們燕影學生在華夏娛樂圈的影響力比京影的學生高?
還要點臉嗎?
然而不服氣歸不服氣,所有人也都得承認,明星對於粉絲的影響力確實要比演員更高。不論是話題度還是各方面的關注度,都能輕易的引發一片討論,這才是投資方和片方在找男女主角時必須要考慮的重點因素——不論演技好不好,他們得找能扛票房的。
然而眾所周知,京影出來的學生,不論演技多好,他們抗票房的能力……不說稀巴爛吧。反正能抗票房的相對來說,那簡直就是鳳毛麟角。
面對這種窘境,京影也不是沒有反抗過。他們也透過自己在業內的影響力,想要強推硬捧出能抗票房的人氣巨星。奈何小紅靠捧大紅靠命這種話從來都不是說說而已。
京影教出來的學生,除了老幾屆的圈內大咖之外,新出來的小生小花,就沒有大紅大紫的命。哪怕京影牽頭找導演找劇本(以京影的眼界和學術風格,他們能看上的劇本和導演都什麼風格也可想而知了)。不得不承認,拍出來的電影口碑都挺好,那是真挺好的。但是票房吧,那真是沒法說。
——勉強回本就算贏。不過話說回來,能把商業大片拍成討論人性討論社會黑暗的藝術片,就這種電影的票房也能想象的吧?
所以一來二去的,業界就出現那麼點微詞抱怨。京影也有點折騰不起了。關鍵是隔壁燕影還總是明晃晃的笑話他們。所以經過慎重的思考後,決定暫時性偃旗息鼓。必須吸取前面的深刻教訓,下次再找導演再找劇本,必須嚴格按照商業片的模式來。
——基本上就是陶暮還沒入學時就瞄準的,兩年後的那部片子了。
這些後話暫且不說。就說打從陶暮入學以來,不論是外形條件還是演技靈氣還是在娛樂圈掀起腥風血雨的頭條熱度,都讓表演系的老師們極其滿意。毫不誇張的說,那真就是看到了打破‘京影只能出演員’這句魔咒的希望。
因此表演系的老師們雖然嘴上不說,一個個都鉚足了勁兒的想把陶暮調教出來——他們就要捧出來一個演技與實力並存的超人氣巨星。演技要碾壓燕影,人氣更要碾壓燕影。
所以在這種情況下,倘若陶暮在爆發時的演技始終帶著燕影最得意的門生——嚴晟的痕跡,那就有點尷尬了。要知道嚴晟當初報考京影和燕影時,藝考這一關可都透過了。而且兩個學校都是以專業考試第一的成績。結果嚴晟卻棄京影選燕影,並且在大一入學後就大放異彩,拍的第一部 電影就拿影帝。著實讓燕影好生得意了一番。
也讓京影暗搓搓的鬧了一把心。所以在嚴晟之後,京影真是想捧出一個明星來。奈何京影捧出的人氣最高的一線巨星就是王博遠。雖然也還不錯,但是跟嚴晟比起來還是差了那麼一丁點。
所以說到了陶暮這兒就更要慎重——好好的苗子可千萬別長歪了。演技像誰都行千萬不能像嚴晟。不然就算捧出來了,只要一想想燕影那邊會說出什麼話,京影校方就覺得頭疼。
這時候京影就分外慶幸學校有大一大二不準接戲的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