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9部分

得到理想的結果。也許這種緊盯不捨的教育方式,真的有問題?

父親承認自己教育方式並不成功,但他還有一個兒子,他決定改弦易轍。這一年林斌也長大了,進入初中。父親果然不再緊盯著兒子不放。他讓兒子去住校,每週六天不回家。即使回到家裡,他也不再監督兒子的學習,甚至有意識地不去過問兒子的考試分數。“他對我完全不像對我姐姐,根本不管我,非常寬鬆。”父親對兒子的唯一指令是“保護好眼睛”。兒子從三歲起就近視,這讓他著急。所以他要求兒子不要總是讀書,要去游泳,去參加乒乓球訓練。他覺得那個快速運動的塑膠小球對眼睛有好處。可惜他再次失望了,兒子的眼睛越來越近視。

儘管兒子的眼睛沒有好起來,但是他的“寬鬆式教育法”還是起了作用,弟弟的學習成績明顯比姐姐好。說來真是奇怪,一旦沒有了外界的壓力,孩子內心中的那粒種子就會生長起來。林斌在初一第一學期的考試是全班12名,這讓他特別不舒服。他決定發奮,果然成功,到了第二學期,他後來居上。他成了班長,還做體育委員,而這一切父親並不知道。此後幾年,林斌一直把自己的成績保持在前五名,直到高三畢業,被免試保送進入中山大學。又幾年之後,赴美國費城,在德龍大學計算機系完成碩士學業。

如今這一家人聚在一起的時候,父親總是說起他對子女的教育方法。他對兒子的成長非常滿意,說他沒有花什麼心思,卻得到碩果。當然他對女兒也滿意,只是有點美中不足:假如當初對女兒也能像後來對兒子一樣,那麼女兒也許能做得更好。

我們與林斌交談的時候,特別注意他本人的想法。有一刻,話題轉到“父母對孩子應當嚴格一些還是寬鬆一些”,他說:

書 包 網 txt小說上傳分享

嚴格好?寬鬆好?(2)

爸爸還是管我的,只是沒有把他自己的想法強加於我。我喜歡爸爸對我的教育方式,給我空間,讓我自己去發展。也許我們家有點特殊,但我覺得這裡面多少有一點必然性。我爸爸後來對我說了他教育姐姐的那種方法,我就想,幸虧他沒有把這些方法用在我身上,要不我可能會反感:為什麼要強迫我學這個?其實你要是讓我選擇,我可能也要去學的。

我們對這個家庭的觀察所得是,“嚴格家教”不等於“強迫式家教”。實際上,這兩點有天壤之別。讓一個孩子每天24個小時處在壓力之中,佔領他在童年時代(甚至還有少年)用來尋找快樂的全部時光,最終為了父母的期望——這是強迫;而一開始就循循善誘,說明社會規範,又留下足夠的空間——這是嚴格。“強迫”的潛在邏輯是,“我是你媽”,或者“我是你爸”,所以“你不聽我的聽誰的”。嚴格但不強迫,就意味著承認孩子的天性和尊重孩子的興趣,讓孩子“習慣於”一種規則,而不是“就範於”一種規則。

換一句話說,問題焦點不在於是嚴格還是寬鬆,而在於是否給孩子足夠的空間,是否在一些關鍵的問題上讓孩子自己去選擇,當孩子進入少年時期的時候,尤其如此。我們發現大多數父母在孩子的早期過於放縱,到孩子讀中學的時候又極端嚴厲,甚至帶有強烈的強迫色彩。他們的理由看來非常充分:孩子要考“重點高中”了,這比考大學還要關鍵。其實,這恰恰是顛倒了順序。因為我們迄今為止還沒有發現,一個孩子能夠在沒有自己空間和興趣的前提下健康成長,成為“E學生”。

我的孩子在想什麼?

這是一個父親的難題:

我的孩子到底在想什麼?

我的孩子到底想要什麼?

我的孩子每天早上起床的時候開心嗎?

我的孩子願意把自己的想法告訴我嗎?

我的孩子為什麼總是把自己關在屋子裡?

我是在讓孩子做我喜歡的事,還是讓我做孩子喜歡的事?

當我和孩子在一起的時候,我是讓他像我,還是讓我像他?

每個父母都在為自己的孩子操心,每個父母都希望孩子像自己期望的那個樣子成長。在過去的20年裡,我們的國家發生了巨大變化,很多事情都不是原來那個樣子了,但是父母心目中的“好孩子”形象,可以說是最少變化的:既不胖又不瘦,既聰明又聽話。幼年擅背古詩歌,少年精通數理化。既不看電視,也不看小說,但一定要會一手琴棋書畫。不交朋友,不去“網咖”,腦子裡面裝著“名次”的概念,不是“第一名”,就是“爭當第一名”。從重點小學,到重點中學,然後不是清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