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乎是在一夜之間。人們一下子發現自己好像不太認識這些著名地導演了。這些人。變得異常地新鮮。彷彿就是剛剛進入好萊塢一般。
讚譽。討論。隨之而來。幾乎每一部電影都被推到了風口浪尖。
而在這些電影首映之後。緊跟著地兩部電影。卻在美國掀起了更大地波瀾和浪潮。
5中旬。由斯登堡導演地電影《全民公敵》開始首映。這部電影在幾個月前就已經被評為好萊塢年中電影檔期中最引人期待地一部電影。民眾在苦苦盼望了幾個月之後。終於能夠一睹為快了。
這部電影。除了斯登堡和夢工廠地名聲之外。出了參演演員地名聲之外。本身就具備了成為一部焦點電影地一切元素。約翰迪林傑已經不折不扣地成為了傳奇。乃至於美國地媒體都把1933稱之為“迪林傑年”。在民眾地心目中。不管聯邦政0府怎麼宣稱約翰迪林傑是全名公敵。不管各州政0府是如何圍剿迪林傑。不管媒體是如何對迪林傑進行抨擊。民眾始終認為約翰迪林傑是一個英雄。一個實實在在地英雄。
更重要的是,調查局釋出的約翰迪林傑被擊斃的訊息,讓民眾親眼目睹了一場確確實實的悲劇(儘管真正的迪林傑現在在歐洲舒舒服服地喝茶聊天了。)因為這樣的一個結果,民眾反而更加認同迪林傑,反而對他更加的崇拜和讚揚。
很多人在嘆惜約翰迪林傑被擊斃的時候,也同時認為約翰迪林傑就應當這麼轟轟烈烈的死去,如果不是這樣,而是被抓住然後像一條狗一樣被狼狽吊死的話,那就不是約翰迪林傑了。
約翰迪林傑像華盛頓一樣,像林肯一樣,成為了一個傳奇,這個傳奇,存活在民眾的心目當中,不可動搖。
而就在民眾還沉浸在對迪林傑的深切的懷念中的時候,斯登堡導演的這部《全民公敵》隆重上映,一下子就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
儘管之前卓別林等人的電影已經掀起了觀影浪潮,但是和這部電影相比,之前電影的影響力和號召力顯然是不行的。
全美院線同時上映這部電影,首映的那一晚,整個美國變成了一個不眠的國度。電影院內外到處都是約翰迪林傑的海報,很多民眾在看完一遍之後出來就排隊買票看第二遍,很多人一遍接著遍,到
影院的老闆不得不把他趕出來以便於給更多的沒有看影的觀眾提供座位。
而看完電影的民眾,從電影願出來之後根本就不願意回家,而是舉著各種各樣的海報、條幅和標語在城市裡面遊行,人群越聚越多,最後成為了洶湧的人海,這樣的狀況,幾乎存在於美國的每一個城市。
在《全民公敵》首映的日子裡面,美國上空只回蕩著一個名字,那就是:約翰迪林傑。
這個名字,在民眾的嘴裡面,已經不僅僅是一個人的名字了,它變成了一個象徵,一個正義和不屈的象徵。
電影的火爆程度,甚至遠遠出乎我的意料,我從來沒有想到美國人會如此喜歡這部電影。先前我只是認為這樣的一部電影,扣住了一個熱點的事件,但是現在看來,之所以出現這樣的場面,除了這部電影經過斯登堡的辛勤拍攝質量上乘之外,更重要的是他卡住了觀眾的心態。
這一兩年來,美國人雖然也有過快樂的時光,但是這樣的時刻畢竟是太少了。這麼長時間來,美國整體的環境是壓抑的,是苦悶的,甚至是讓人窒息的,民眾需要發洩,但是正常情況之下他們又發現自己不可能真的衝到大街上和政0府和警0察對抗。再這樣的情況下,他們內心需要一個寄託,一個能夠把他們的心態反映出來的人。
約翰迪林傑的出現,完全扣住了這些苦悶、壓抑的民眾的心態,就如同飢渴的人看到了清冽的泉水一樣。
民眾把自己的內心渴求全都投射到了約翰迪林傑的身上,並且為之神往。
《全民公敵》不光光扣住了民眾的心態,電影本生的藝術性也得到了好萊塢電影人和理論研究者的一致認可。
斯登堡在這部電影裡面,對於約翰迪林傑的刻畫,不管是在神態上還是從內心世界上,都入木三分,連我看了之後都大為滿意。
斯登堡不僅僅表現出了約翰迪林傑廣為人知的一面,更表現出了迪林傑更為豐富的內心世界。這個男人,在民眾的心目中是一個真正的漢子,是一個英雄,礫石一樣的英雄,而在《全民公敵》裡面,約翰迪林傑是立體的,是鮮活的,他在第一次搶銀行的時候,也會心驚膽戰,他有著悲苦的童年,卻對正義和自由有著深刻的理解。他是個搶劫犯,文化程度不高,但是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