紡織產業,可以從這些商會著手。在臣看來,資金不是問題,問題出在朝廷的政策和稅收上。
臣舉一個例子,明萬曆二十九年,蘇州發生水災,田地收成受損,影響了其它稅源,當地官府被將重稅轉嫁到織造業上,要求當地織戶每機一張,納稅銀三錢;每緞一匹,納稅銀五分;紗一匹,稅二分;所有織紗緞,悉數先由官府用印,而後才準發賣,以至當地紡織戶紛紛關閉,數萬織工,紗工陷入絕境。
諸如此類的事情,在明朝中後期比比皆是,因此在臣看來,要解決的不是資金的問題,而是如何讓商人敢於把錢投到織造業上去的問題。”
許英傑是商人出身,因此商人的心裡他最瞭解,象楊慎說民間大量富戶破產,導致資金投入不足,這個問題確實存在,但這只是一個表象,民間真的沒有資本了嗎?
不是,只是天下戰亂未定,朝廷政策未明,在這個時候,有幾個人願意把錢投到高風險的實業上去呢?
有錢不如存著或用來買地,這是比較穩妥的做法,相信多數人都是懷著這樣的心裡。
“本王會責令朝廷儘快出**工商法,如果短期內出**不了,本王會以諭令的形式約法三章,以保障工商業主的權益;
許卿,本王不但要建官營的織造局,更要私營的紡織廠繁榮起來,記住,本王要的不是以前那種小打小鬧的形式,本王要的是集中、集約式的成規模的產業,私商方面,就交由你去協理了。”
“臣,遵旨。”
秦牧接著說道:“最後一個問題,紡紗織布,都是需要大量勞力的產業,這勞力如何解決?”
這個問題看似不是問題,因為紡紗織布本來就是女人的事,秦牧要用女人來做這個,不會有人反對。
但細想來還是有問題,因為秦牧要的不再以往散戶的生產形式了,那就要大量的婦女走出家門,甚至很多人要背井離鄉,到紡織廠裡去工作;
光是女人要走出家門這一點,就與當下社會所遵循的道德規範相沖突。
***************************
PS:月底到了,競爭越來越激烈,不瞞各位兄弟,每天起床第一件事,我就是開啟電腦,看看自己還在不在榜上。接近月末後,別的書一夜之間得一兩百票很尋常,因此我只能天天腆著臉向大家求月票,還有幾天時間,希望各位兄弟幫忙護住我這小小的心願吧。求月票!。
(未完待續……)
第494章 月光下的暗影
******
艱難地渡過一天時間後,諸葛敏心情沉重地回到家中,妾室陳氏上來幫他退下官袍,動作稍慢,立即被他冷聲喝斥,嚇得陳氏臉色發白,連忙伏地請罪。
洗了把臉之後,諸葛敏匆匆把幕僚李清商叫到書房,李清商見他臉有憂色,訝然問道:“閣老,馬唯中、沈青陽不是帶動百官一同進諫了嗎?秦王一向善於納諫,如此多大臣反對,按秦王的性格,應該是從善如流才是,難不成另出了什麼事?”
“老夫這回也走眼了。”諸葛敏臉色依舊陰沉,把今日朝堂上的情況簡略敘述一遍。
李清商聽完之後,稍加思索後說道:“對滿朝大臣的進諫,秦王這回只說要慎重對待便匆匆退朝,確實異於尋常,不似以往他有過即改的脾性。不過,秦王既然向滿朝大臣許諾會慎重對待,事情未必不會出現轉機。”
諸葛敏沉重地說道:“不,不會有轉機了,而且這回弄不好,怕是有萬鈞雷霆啊。”
“閣老恐怕是多慮了,御吏進諫,本是職責所在,退一步而言,就算真有雷霆,也是衝著左都御史邵華去才對。”
邵華主理都察院,御史們群起而攻,按道理秦牧確實該是先遷怒於邵華才對,但真有這麼簡單嗎?
窗外天色漸暗,黯淡的光線映在諸葛敏臉上,隱隱泛著紫青,讓他繃緊的臉部陰雲更重,他往太師椅裡靠了靠沉聲說道:“你有所不知,朝堂上掀起如此大的風波,秦王沒有召集內閣輔臣商議對策,反而召劉伯全、許英傑、楊慎、宋應星四人覲見。這其中大有玄機啊。”
李清商聽了,輕撫著鬍鬚的手不由得一抖,差點把鬍子扯斷。他的臉色也瞬間變得凝重起來,這個時候秦王不召內閣而召部臣,是對內閣輔臣起了猜忌之心了嗎?
“閣老,照你說,那日在御書房,反對得最激烈的是司馬安,秦王會不會是對司馬安有所不滿,才會棄內閣而召部臣。”李清商懷著最後一絲希望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