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兒全部交予國家收養。否則嚴懲不貸。
大批的軍人挨家挨戶搜查尋找漢族孤兒,孩子們抱著阿娜的腿不願離去,但被士兵們用馬鞭子一路抽到了“國家孤兒院”。
就這樣,艾力汗政府把老人、孤兒和所謂戰俘全部集中到了一起,總算湊起了一支一萬八千多人的奴隸軍團。他們將擔負起振興突厥民族獨立解放、提高民族經濟的重任。
寧西、惠遠荒蕪的土地上,終於有了忙碌的人群。
“漢人殖*義者”不論男女老少,胸前必須佩帶一塊黃布做成的標誌。上面書寫著:漢人殖*義者受到政府特別保護,不得隨意殺害。這就是艾力汗政府的高明之處,不得隨意殺害,那就是可以有意殺害。
“罌粟”……也不許叫“罌粟”。當地人為了遮人耳目,稱其為“百號”。據說它們從播種到收穫只需一百天。奴隸們種下了罌粟,再去播種春麥、玉米、土豆、人們一點也不能閒著。日出而作、日落不息。休息的地點就是勞動的地點,看管奴隸們的看守是與國軍歷次作戰中負傷的游擊隊員們。他們身殘志不殘,經常把奴隸們修理的奄奄一息。
陽春五月,罌粟苗出土了,一個星期後,孤兒院的小奴隸們只要是能動的、會爬的、四歲左右的。每人都會領到一把小鐵鏟,他們要順壠爬著參加間苗勞動了。間苗、定苗的活計,大人們還真幹不了。使用孤兒來幹,絕對是最好的辦法。一天爬下來,孩子們的手腫了,膝蓋爛了,不許哭、接著幹,不想吃一天兩頓飯,你就坐這裡哭吧。
半個月後,孩子們又要來定苗了。
一個半月後,這裡就變成為美麗的花園。
各種顏色的花朵奼紫豔紅、噴吐著芳香。微風徐來,罌粟花連著罌粟果一起搖晃著,罌粟花海此起彼伏,美不勝收。沒見過,沒種過罌粟的人是無法體會罌粟花開的此情此景的。
倘佯在花海里舒心地、慢慢地、長長地吸一口氣,沁入心脾的是一種微甜的、酥酥的,飄飄欲仙的感覺。再吸一口氣,人們便有了四肢癱軟、昏昏欲睡的幸福幻覺。……
清晨,天空燦爛,太陽才露臉,孩子們就出發了。
孤兒院的孩子們破天荒地第一次洗淨了臉,第一次換上了新衣裳。女孩子們第一次梳齊了頭髮並紮起了小辮。
孩子們下了車後,手牽著手倘佯在花海間,露出了歡心的笑容。田頭上早就架設好的攝影機,把孩子們的歡聲笑語全部攝入其中。
一部名為《幸福生活的三區人民》的記錄片,真實地記錄了漢族孤兒們在《*厥斯坦共和國》國家孤兒院幸福生活。
蘇聯的攝影師們走了,《*厥斯坦共和國》的政府官員們走了,汽車把孩子們送回來後也走了。唯有影片中幸福生活的漢族孤兒們留在了孤兒院裡。
在保姆們的喝斥下,孩子們又換上了自己的破衣爛衫,幾個弄髒了衣服的男孩子當場就被保姆們打得鼻口竄血。
幾十年後,*分子們從阿拉木圖電影廠的片庫裡翻出了這部影片,用來做為歷史上的《*厥斯坦共和國》在伊犁從未有過反漢、排漢,製造民族仇殺,實行種族清洗的證據。
但是明眼人一眼就從整齊劃一的罌粟花海里認定了當年的《*厥斯坦共和國政府》大規模種植罌粟、製毒、販毒的罪惡事實。
過了些日子,紅光滿面、臀肥腰粗的保姆領來了十幾個錫伯師傅。
他們要向孤兒們傳授採割罌粟汁的技能了:一根筷子粗細的小木片頭,細心地安好了兩片薄薄的刀片。刀片露出部分約為半毫米左右,用細線緊緊地扎著。這就是割煙刀。收割時右手持刀,左手大姆指和食指、中指將青青的罌粟果分別夾住,右手持刀沿著罌粟果平行劃兩圈後,鬆開罌粟果。罌粟果割刀處便會滲出白白的汁液,稍許變黃後,便可用人將黃色的罌粟汁用手指刮入杯中。
這種採集收割方式是兩人一組,一人割、一人收。配合好了,兩個孩子一天可以完成一畝地早晚兩次的採槳工作。孩子們必須抓緊在日出、日落前後的有限時間裡完成採漿工作。
這倒不是艾力汗一夥擔心孩子們勞累過度、或發生中暑,而是太陽出來後,罌粟果汁容易幹,不利採收。一顆罌粟果一個採收期可以反覆採收二十餘天。所以孩子們要在採收季節到來之前反覆練習割果技巧。
錫伯師父們就是聰明,給孩子們每人手裡一個辣子,反覆練習。下刀淺,出漿少,下刀狠了,罌粟果就割透氣了。罌粟果一旦割透氣了、不出漿了,就沒用了。要是真的出現這種情況,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