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6部分

先在報紙上表示辰時雨真可謂是“後生可畏”;甚至連作協主席巴老都表示“期待與這個辰時雨會面”。

兩位文壇巨匠的先後發言,徹底引爆了知識分子對這個“辰時雨”的好奇心。許多人都打電話或者寫信到長江出版社去詢問,甚至有些狂熱和激進的書迷到出版社門口去堵著詢問訊息。

最後長江出版社迫於各方的壓力,無奈之下只能發出“《渴望》作者辰時雨為年輕男性作家”這樣的新聞來試圖滿足大眾的胃口。顯然,這樣的資訊量無法滿足國人對這個“辰時雨”的興趣。

這一次,各方的壓力驟然增大,媒體、同行和普通讀者的壓力讓長江出版社社長和鍾誠痛並快樂著。

最後長江出版社很男人地頂住了壓力,對外界表示:“根據作者本人意願和保護作者**的需要,其個人資訊不便透露,給社會各界帶來的不便,本社在此鄭重表示歉意。”

這邊一見長江出版社是煮熟的鴨子——嘴硬,死活就是不說,於是萬能的粉絲書友們很快就找上了出版過辰時雨童話的少年兒童文藝出版社。

這次劉宇倒沒有再讓蘇辰雨失望,也抗住了壓力沒有透露絲毫關於蘇辰雨的資訊。

不過很快兩家出版社在蘇辰雨的同意下,將蘇辰雨的部分資料透漏給一些前來詢問的作家。

蘇辰雨寫的《渴望》在全國造成了如此大的轟動,蘇振邦他們顯然也知道了。可是無論如何,他們是沒想到一本書會引起這麼大的社會影響。

當然這其中最鬱悶的就屬田筱璐了,在《渴望》徹底在全國火了之後,田明理就特別叮囑田筱璐不準在外人面前透露出蘇辰雨的一點資訊。所以這下子田筱璐徹底鬱悶了,每次看到有人在談論《渴望》時,她都想上去告訴他們“辰時雨”這個人我認識,他還是我的弟弟呢。

為了保護蘇辰雨,蘇振邦和馮穎也特別交代那些曾經收到過他們贈送書籍的好友,請他們一定要保密。

蘇仲平也嚴厲地告誡了家裡所有人,特別是蘇芸和文昭林夫妻兩人,一定不準將蘇辰雨的事情說出去,否則別怪他翻臉不認人——說這話時,蘇仲平的眼神一下子兇狠起來,彷彿意欲捕食的老虎。

很顯然,蘇仲平、蘇振邦和田明理都知道“木秀於林,風必摧之”的道理。他們都明白在蘇辰雨還沒成長起來之前,他們這些“成材大樹”需要奮力地呵護這棵有希望長成“參天大樹”的幼苗。

當然,蘇辰雨也知道太過於出名不是一件好事,特別是在他還沒能力坦然面對來自各方的時候,保密或許是最好的辦法之一了。這也就是他為什麼一定要在和兩家出版社籤合同時,咬死要將“身份保密”這一條款加上去的原因。

相比於做一個世人眼中的“能人”,他更願意做一個世人眼中的紈絝子弟。

當《渴望》的銷量還在不斷地飆升,當全國各地都在討論著《渴望》和辰時雨時,蘇辰雨經過軟磨硬泡終於讓馮穎同意他和蘇振邦南下粵東的請求。

所以,現在蘇辰雨已經和蘇振邦、田曉軍一起坐上了南下粵東的火車……

第三十九章 火車上的小美女(春節第二更)

改革開放讓所有人改變了觀念,個體戶不再是沒組織關懷、受盡歧視的沒娘孩子,人們從此開始了對財富渴望。

無數人闖進這場偉大的變革中去淘金……

1987年是一個躁動的年份,下海經商的高峰期在自1984年之後,再次來臨。

這裡說一下,新中國的三次下海經商高峰——第一次是1984年,第二次是就是這個躁動的1987年,還有一次是在6年後的1993年。

在1987年,原先一直不被重視的鄉鎮集體經濟徹底崛起,許多致富的企業家明星成為了家喻戶曉的人物。

在這一年,將會出現一個繼步鑫生之後的第二個“改革典型”——馬承包,他的事蹟將感染無數年輕或者不再年輕的人不顧一切地投進這場改革大潮中。

綠皮火車上,很多帶著發財夢想的年輕人義無反顧地踏上了未知的南國財富征程。雖然他們中大多數的人都很難成功,但是他們卻是這個時代所有人的縮影。

蘇辰雨看著對未來充滿了希望的人們,心中不禁一陣激動。是的,前世人生的他太小而又懵懂無知,所以不知道自己正處在一個偉大的變革時代。

在這一世,他很慶幸,慶幸自己不僅是這個偉大時代的見證者,更是這個時代的參與者。

蘇辰雨和蘇振邦、田曉軍從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