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81部分

映影片(在他的王宮裡卻不禁止),認為這是“與倫理及道德相悖的”,因為據他手下的神學家們的解釋,可蘭經禁止用畫面復現人的形象。

但是到1965年,該國引進電視之後,除了專供美軍士兵以及阿拉姆柯公司的職員們使用的電影院之外,人們還想在沙烏地阿拉伯開設一些另外的電影院。

葉門

儘管該國王儲是個業餘的電影製作者,電影同樣被禁止。直到1962年,王儲被一場革命趕下臺以後,才第一次向公眾放映一部埃及影片。

約旦

這個雜湊姆王國在1940年有4家影院,1951年有16

家,到1960年增加到24家(其中6家為露天電影院)。觀眾人次只有200萬,平均每一居民購票不到一張。這個國家似乎從未拍攝過故事片。

敘利亞

這個國家在1962年擁有100家左右的電影院,觀眾人次平均每一居民每年購票不到2張(居民總數為350萬)。有一家小型製片廠於1948年在大馬士革建成,它拍了幾部影片,出口到約旦和美國,但未輸入埃及。

敘利亞從1928年起就攝製了一些長片,如拉希德·加哈爾的《無辜的被告》(1928年)和《在大馬士革的天幕下》(1931年)。在1948—1949年間,納奇·薩爾班德爾拍了《光的陰影》,阿赫默德·阿拉凡拍了《過路人》。1950—1960年間,應該指出紀錄片中,薩拉赫·德黑尼攝製的《水與旱災》。1961年,隨著朱埃爾·夏威導演的《綠色的山峪》一片的拍攝,長片又恢復生產。

黎巴嫩

黎巴嫩在1950年左右共有50來家電影院,觀眾人次:平均每人每年購票6張(居民總數為130萬),它擁有小亞細亞最發達的電影業(比較而言)。貝魯特建有兩家小製片廠,埃及導演侯賽因·法茲在那裡曾拍了《喚醒黎巴嫩》一片。在這以後,又有一些埃及人在黎巴嫩拍了兩三部影片。

到1956年,喬治·納賽爾導演了一部頗有價值的影片《背井離鄉》。這部影片採用新現實主義的手法,描寫一個農民拋棄家庭到國外尋找財富,歸來時,窮困潦倒,病魔纏身,死在親人身旁。影片在美麗的天然背景中拍攝,演員演技簡潔真實,使這部影片具有真正的藝術價值。1963年後,貝魯特的影片生產在數量上大有發展,到1965年達到生產長片50部左右,其中《賣戒指的人》是部輕歌劇片,由著名的女歌星菲魯茲主演,優素福·沙欣導演。

土耳其

由於地處阿拉伯世界的邊緣,伊斯坦布林生產的土耳其語影片,除了本國以及該國在小亞細亞和塞普勒斯的幾個殖民地之外,就不為人所知。

從1920年到1932年,土耳其在無聲電影時期總共只攝封了14部長片,最重要的幾部是由戲劇演員兼導演厄爾杜格魯爾·慕興攝製的,他先前曾在維也納和莫斯科留學,導演的影片中主要有《悲慘的伊斯坦布林》、《博斯普魯斯海峽的秘密》、《紅襯衫》和《安卡拉來的信使》等。

他還在法國人的製片廠裡攝製了第一部土耳其語的有聲片(《在伊斯坦布林的大街上》),仿製了《藍天使》,並導演了一些鬧劇片,如《父親是殺人犯》、《池邊房子裡的姑娘》。從1932年到1940年,土耳其共攝製了28部故事片,同時有許多外國影片被配音譯製,重加剪輯,有時被剪輯得與原片大不相同。例如,詩人納齊姆·希克梅特就曾把路易·特倫克的《義大利的僱傭兵》(此片間接頌揚軸心國)改變為一部農民造封建地主反的影片。這位大作家還在1932年拍了一部描寫傀儡卡拉蓋茲的紀錄片。他在獄中度過的二十年期間曾用匿名的方式參加幾部電影劇本的創作。

配音譯製片的興盛促進了成本極低的故事片(四五百萬法郎一部)的製作。1950年之後,一項對電影的資助法又大大發展了影片的生產,尤其是埃及影片此時在土耳其被排斥,因而更加強了本國影片生產的發展。在伊斯坦布林最著名的導演中,有巴哈·熱朗白維(攝有《紅鬍子》、《魔笛》、《空搖籃》),呂夫圖·阿卡德,阿迪夫·伊爾瑪茲;在年輕導演中,則有詩人奧爾翁,喜劇片專家埃里布林努,阿伊丁·阿拉孔(攝有《康斯坦丁堡的陷落》),尤其應該指出的是桑德拉·卡米爾(攝有《在兩把刺刀之間》),這兩類導演都深受新現實主義的影響。

這些影片中有的攝影技術十分出色。

到1960年左右,影片的年產量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