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有悲劇色彩的話劇改編的影片。由於惠勒的導演才能和蓓蒂·戴維絲的傑出的演技,便這部影片帶有一種人和社會的冷酷性。但惠勒也許受了約翰·福特和奧遜·威爾斯的影響(惠勒曾請他們的攝影師格里格·託蘭德來拍攝這部影片),因此,他第一次在這部作品中顯示出他對攝影技巧的關心超過對主題的關心。①舊譯《紅衫淚痕》。——譯者。
②舊譯《草莽英雄》。——譯者。
惠勒的作品也許因為更多地側重內容面不太注意形式,所以和福特不同,只是偶爾陷於平庸。然而單憑真實和忠誠是不能造成天才的。惠勒雖很有才能,但他因襲成法,缺乏獨創性。他的作品缺乏根本的統一性、主題思想或展示社會全貌的意圖,結果使人們很難看出《死巷》和《呼嘯山莊》是同一個作者攝製出來的影片。
惠勒和具有極濃厚的德國氣味的馮·斯登堡或斯特勞亨不同,他雖是個法國人,但已變成了一個道地的美國人,就像西西里人的卡普拉或者愛爾蘭人的福特(有幾部影片除外)已經美國化一樣。好萊塢在戰前時期已不像無聲電影時期那樣受到外國的影響。它所用的外國導演,此時幾乎只限於幾個被希特勒驅逐的德國人:派伯斯特,他在美國所拍的唯一一部影片(即1934年的《現代英雄》)完全失敗;威廉·狄特爾雖然選擇了一些高尚而內容豐富的主題(如《巴斯德傳》、《左拉傳》、《大陸封鎖》、《華萊士傳》),但拍出來的影片卻沒有達到和主題相稱的水平;只有弗裡茨·朗格倒是拍了兩部較好的影片,可以和他在歐洲所拍的影片相媲美。
這位來自法國的名導演在好萊塢攝製了一部名叫《狂怒》的影片(1936年攝製),對美國社會的一個汙點,即虐殺黑人的私刑展開了攻擊。在該片中,弗裡茨·朗格所致力表現的與其說是他的新祖國的某一典型的現象,不如說是他以前那些基本的主題,即真正的或假設的犯罪、被群眾的盲目性所迫害的人、人與人之間互不瞭解、命運的冷酷等等。因此,這部影片可以說是和影片《M》,或者更遠些說,是和《尼伯龍根》一片同類的作品。影片情節激烈,甚至給人一種殘忍的感覺。……
無辜者遭受迫害也是《你只活一次》一片的主題。這部影片雖有弗立茨·朗格純熟的導演技巧,萊昂·夏姆洛伊的精美攝影,以及亨利·方達和西爾維亞·西德尼這一對演員真摯感人的演技,可是這些優點仍未能減少這一新的“好人惡報”故事的不真實性,片中那種把不幸的巧遇堆積在一起的鏡頭,使人看了不禁想起浪漫主義文學誕生時期那些“黑色小說”的情節。這部作品雖然已經到幼稚可笑的邊緣,但由於主題所表現的思想,正如它的技巧一樣,使它仍不失為一部高尚的作品。在這種情形下,只要稍不謹慎,就有落入平庸的危險。弗立獲·朗格以後拍攝的那部充滿說教氣味的《你與我》,不幸就是如此。在此片之後,他終於接受了攝製商業性影片的工作(如1940年攝製的彩色片《弗蘭克·詹姆斯的歸來》和1941年攝製的《西方聯盟》)。
在戰前有聲電影十年期間,好萊塢以它攝製的影片質量和大量的利潤,稱霸於全世界。在這一時期,好萊塢一共攝製了六七千部有聲片;但和無聲電影興盛時期的情形一樣,此時仍沒有什麼真正的美國電影學派可言。儘管好萊塢此時擁有四大名導演——卡普拉、福特、惠勒和弗立茨·朗格,而且攝製了二三十部傑出的或值得重視的影片,但這一切並未能使此一時期成為一個偉大的時代。有聲電影初期,人們對好萊塢所寄予的期望並未實現。1935年以後,好萊塢就顯得疲奮不振,陷於故步自封的境地。自此以後美國電影就不再關心它所處的時代和生活在這一時代的人;發生在30年代的許多重大事件,如經濟危機、失業現象、法西斯主義以及戰爭威脅的增長這類的主題,在美國影片中只是偶爾出現一下,或者隱約地表現一下而已。
1935年,由於經濟危機和有聲電影的新“專利權鬥爭”的結果,使美國大財閥進一步控制了好萊塢這個電影城。從此以後,好萊塢就完全掌握在八大公司的手裡,即掌握在派拉蒙、華納、米高梅、福斯和雷電華這五家大影片公司和環球、哥倫比亞和聯美三家較小公司的手裡。五家大公司佔有整個美國電影營業額的88%(其中派拉蒙、華納和米高梅三家公司,就佔有65%),它們擁有4000家大電影院,攝製的大型影片佔美國全部大型片的80%。它們和其他三家較小的公司控制著美國全部影片發行額的95%。這八家大公司都是“美國製片人協會”的會員,而且時常經過兩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