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曾開啟國門,試圖透過大海和世界接軌,但不久便自動關閉了這扇大門;清朝滿族統治者曾虛心的向中原漢民族學習,但後來卻頑固的拒絕西方世界的一切,即便在西方的船堅利炮之下仍然拒絕變革,這種力量究竟來源於何處?
種種事實表明,中國在明、清時期既沒有西漢王朝的進取之心,又缺乏大唐帝國的開放氣度。皇權越來越專制、思想越來越僵化、科舉越來越形式,吏治越來越*,中國歷史上的大貪官以明代和清代最為集中。
當然,這兩個王朝並非一無是處,明代的文官制度曾保證了明帝國長久平穩的執行,有明一代,雖有宦官專權卻無外戚亂政;清代的儲君繼位制度作為創新解決了歷代帝王立儲的困惑。有清一代,雖有農民起義但並沒動搖國本。雖為滿人掌權但並不歧視漢臣。
儘管如此,這兩個王朝所代表的集權和專制政體就象熟透了的桃子儘管有著光鮮的外表,但內部已開始腐爛。
明朝迎來自己的開國六十年時,正值“仁宣盛世”,清朝迎來自己的開國六十年時正值康熙盛世。但沒過多久,便開始弊病從生。雖然,明朝在“仁宣之治”後有明孝宗的“中興盛世”(1488年——1505年的弘治朝既無權臣、宦官或後宮的專權,也很少弊政,在明代歷史上被稱為政治最賢明的時期,明孝宗也被後人譽為與漢文帝、宋仁宗相比肩的賢主)。清朝在康熙之後有“乾隆盛世”,但仍然擋不住這兩個王朝在盛世之後慢慢腐化,直至垂老而死。
清朝比之於明朝,只是疆域大了一些、人口多了一些,在政治制度、思維模式,尤其文化、思想方面並無革命性的變革。當清朝沿著明朝曾畫過的圓圈慢慢繞行時,世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清政府的圓圈尚未畫完就被西方列強強行撕裂了一道口子。清朝滅亡了,中國封建專制社會終於走完了它的最後一程。
電子書 分享網站
第六章:六十年的迴環(1)
(英國、美國、日本、德國、法國、蘇聯)
以六十年為一個年輪,社會進行週期性的變化。這一現象不只出現在中國,在世界範圍內也是如此。以英、美、日、德、法、蘇為例,考察近現代三百多年的歷史,我們不能不為其中的規律性變化而震驚。
英國
英國僅以換了一個國王的代價,便完成了革命,這可能是世界上最為簡單的一次革命。
公元1688年對於英國來說是一個很重要的歷史年份。
這年7月30日,議會兩黨的7位政治要人邀請荷蘭執政,奧倫治的威廉軍隊前來英國,幫助捍衛英國人的自由。威廉登陸英倫後,原先執政的國王詹姆士二世逃走。英國僅以換了一個國王的代價完成了革命,史稱“光榮革命”。
1688年的革命之所以光榮,在於它沒有流血;1688年之所以重要,在於它完成了1640年以來未完成的歷史任務。在此之前,英國經過了長達半個世紀的議會和王權的爭鬥。
“光榮革命”後,根據議會的條件,威廉宣佈接受議會提出的“權利法案”。國王根據議會的條件登上王位,並服從議會的法律,議會的主權得以確立。從此以後,國王屬於議會,而不是議會屬於國王。
“光榮革命”中,不僅專制的王權消失了,連獨立的王權也消失了。從此以後,一個人統治國家的時代結束了,取而代之的是代表各階層利益的議會。這一年堪稱英國的“新世紀”元年。
1688年以後,英國開始推行君主立憲制度。
1689年,《權利法案》確立了君主立憲制的基本框架。
1689年,《兵變法》在很大程度上剝奪了國王對軍隊的控制權。
1694年,《三年法案》使議會成為一個限制王權的常設性立法機構。
1701年,《王位繼承法》使議會在王位繼承問題上發揮著決定性的影響,同時表明國王不再是世襲的當然產物,而是由議會來作最後決定。
國王的權力受到限制,議會成為權力中心。英國的責任政府制度即內閣制在此基礎上逐漸形成和發展。漢諾威王朝入主英國後,內閣首相與兩黨政治出現,表明英國現代意義上的政府制度基本確立。此後,英國結束了國內長時期的政治紛爭,開始全力對外擴張。
公元1748年,英國進入“新世紀”的第60個年頭。在此前後,英國社會出現了重大的變化。
1733年,即“光榮革命”後的第45個年頭,英國機械工約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