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大成找來了,接著問:
“你認為祖大壽會反嗎?”
餘大成回答:
“必反。”
“幾天?”
“三天之內。”
周延儒立即指示梁廷棟,密切注意遼軍動向,異常立即報告。
第一天,十二月二日,無事。
第二天,十二月三日,無事。
第三天,十二月四日,出事。
祖大壽未經批示,於當日凌晨率領遼軍撤離北京,他沒有投敵,臨走時留下話,說要回寧遠。
回寧遠,也就是反了。皇帝十分震驚,關寧鐵騎是精銳主力,敵人還在,要都跑了,攤子怎麼收拾?
周延儒很鎮定,他立即叫來了餘大成,帶他去見皇帝談話。
皇帝問:祖大壽率軍出走,怎麼辦?
餘大成答:袁崇煥被抓,祖大壽心中畏懼,不會投敵。
皇帝再問:怎麼讓他回來?
餘大成答:只有一件東西,能把他拉回來。
這件東西,就是袁崇煥的手諭。
好辦,馬上派人去牢裡,找袁督師寫信。
袁督師不寫。
可以理解,被人當場把官服收了,關進了號子,有意見難免,加上袁督師本非善男信女,任你說,就不寫。
急眼了,內閣大學士,外加六部尚書,搞了個探監團,全跑到監獄去,輪流勸說,口水亂飛。袁督師還是不肯,還說出了不肯的理由:
“我不是不寫,只是寫了沒用,祖大壽聽我的話,是因為我是督師,現我已入獄,他必定不肯就範。”
這話糊弄崇禎還行,餘大成是懂業務的:什麼你是督師,他才聽你的話,那崇禎還是皇上呢,他不也跑了嗎?
但這話說破,就沒意思了,所以餘大成同志換了個講法,先捧了捧袁崇煥,然後從民族大義方面,對袁崇煥進行了深刻的教育,說到最後,袁督師欣然拍板,馬上就寫。
拿到信後,崇禎即刻派人,沒日沒夜地去追,但祖大壽實在跑得太快,追上的時候,人都到錦州了。
事實證明,袁督師就算改行去賣油條,說話也是算數的。祖大壽看見書信(還沒見人),就當即大哭失聲,二話不說就帶領部隊回了北京。
局勢暫時穩定,一天後,再度逆轉。
十二月十七日,皇太極再度發起攻擊。
這次他選擇的目標,是永定門。
估計是轉了一圈,沒搶到多少實在玩意,所以皇太極決定,玩一把大的,他集結了所有兵力,猛攻永定門。
明軍於城下列陣,由滿桂指揮,總兵力約四萬,迎戰後金。
戰役的結果再次證明,古代遊牧民族在玩命方面,是有優越性的。
經過整日激戰,明軍付出重大傷亡,主將滿桂戰死,但後金軍也損失慘重,未能攻破城門,全軍撤退。
四年前,籍籍無名的四品文官袁崇煥,站在那座叫寧遠的孤城裡,面對著只知道攢錢的滿桂、當過逃兵的趙率教、消極怠工的祖大壽,說:
“獨臥孤城,以當虜耳!”
在絕境之中,他們始終相信,堅定的信念,必將戰勝強大的敵人。
之後,他們戰勝了努爾哈赤,戰勝了皇太極,再之後,是反目、排擠、陣亡、定罪、叛逃。
趙率教死了,袁崇煥坐牢了,滿桂指認袁崇煥後,也死了,祖大壽終將走上那條不歸之路。
共患難者,不可共安樂,世上的事情,大致都是如此吧。
密謀
永定門之戰後,一直沒撈到硬貨的皇太極終於退兵了——不是真退。
他派兵佔據了遵化、灤城、永平、遷安,並指派四大貝勒之一的阿敏鎮守,以此為據點,等待時機再次發動進攻。
戰局已經壞到不能再壞的地步,雖然外地勤王的軍隊已達二十多萬,鑑於滿桂這樣的猛人也戰死了,誰都不敢輕舉妄動,朝廷跟關外已基本失去聯絡,遼東如何,山海關如何,鬼才知道,京城人心惶惶,形勢極度危險。
然後,真正的拯救者出現了。
半個月前,草民孫承宗受召進入京城,皇帝對他說:“從今天起,你就是大學士,這是上級對你的信任。”
然後皇帝又說,“既然你是孫大學士了,現在出發去通州,敵人馬上到。”
對於這種平時不待見,臨時拉來背鍋的欠揍行為,孫承宗沒多說什麼,在他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