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了王衡對武陵勢態的分析,鄭泰也覺得情況緊急,於是兩隊人便合為一隊,加快了速度,向漢壽縣城而去。
來到漢壽縣城北門,王衡發現守門郡兵還是一副很鬆散的狀態,心裡頓時鬆了一口氣,看樣子他們回得還很及時。
一行人稍稍放慢了馬速,衝進了漢壽北門,守門郡兵認出了王衡、黃忠,又認出了鄭泰的朝臣服色,雖然心中奇怪,不是州兵還沒回嗎?怎麼刺史公子就先回了?
郡兵們不敢攔阻,還幫著維持了一下秩序,讓城門處的道路更加通暢。
等王衡一行人過去之後,為首的伍長搖頭道:“今天怎麼這麼多雒陽來的人?”
如果王衡聽見了這句話,一定會提高警惕,不過他此時只顧趕路,卻是沒聽見。
漢壽城中還很平靜,王衡的心又放下來了一些,他讓黃忠護送鄭泰先去了州兵軍營,要先把數千州兵控制在手中,有了槍桿子,才能不慌嘛。
隨後王衡帶著鄧展等人回了刺史府,刺史府一帶也還很平靜,他這才徹底放下了一顆心,他分別拜見了母親和鄭玄,並沒有對他們說什麼,只是說自己先回了,父親和大軍還在後面。
出了府門,黃忠已經派了一名軍侯率領五百士卒來護衛刺史府了。
王衡帶著鄧展等人迅速趕赴了州兵軍營,與黃忠會合,這個時候,餘下近七千州兵已經全都是全副武裝,隨時可以投入戰鬥了。
看到王衡等人來到,黃忠點了點頭,繼續發號施令,他讓幾名軍官分別各帶百人去控制四座城門,幾名軍官領命去了。
黃忠又讓趙虎帶領五千人去監視郡兵的軍營,不許任何人出營,如果郡兵有異動,可以格殺勿論。趙虎也答應一聲,點了五千人去了,他留在漢壽,一直覺得自己虧了,因為沒撈到仗打,沒想到今天黃忠一回,他可能就撈得到仗打了。
黃忠的命令下得有條不紊,顯出了他的大將之風,在這個時候,果斷是最重要的,不能有婦人之仁,如若不然,讓郡兵中曹寅的親信鬧將起來,會造成更大的動亂。
最後,黃忠點起了餘下的一千人,護送著鄭泰去曹寅的郡守府傳旨了,如果曹寅反抗,他就準備強攻了。
31 瘋犬負隅猶頑抗 猛虎摧鋒如破竹
此時,曹寅正在自己府中會客,與他相對而坐的是一名中年人,這名中年人道:“曹使君,你還是速速棄官而走吧,鄭泰他們就快要到了,我晨間在孱陵看到了他。等過幾年,張常侍還會再推薦你做官的。”
這名中年人是中常侍張讓府中管家,名叫張應,曹寅與他也是熟識。
在得知漢帝下令捉拿曹寅父子歸案的時候,張讓與趙忠等其他幾位常侍一商量,因為曹寅犯法的證據太確鑿,他們雖然已經沒有辦法勸漢帝收回成命,但是也要從中作梗,不讓何進太得意,於是張讓便派出了自己的管家張應,提前給曹寅報信。
張應輕騎簡從,一路狂奔,終於後發而先至,趕在了鄭泰之前半個時辰趕到了漢壽,見到了曹寅。
張應給曹寅出的棄官而走的主意,就是張讓之意。
棄官是漢朝的一種獨特現象,比如上官對下官不好,不夠禮賢下士,下官便可以棄官,以示抗議;官員對朝政不滿,也可以棄官歸隱;官員家中有父母,欲回家侍奉,也有棄官之舉。
這幾種棄官的理由往往會被傳為佳話。
還有一種棄官的理由便是官員犯了罪,他也可以棄官,以逃避罪責,比如西漢大儒戴聖曾任九江太守,任內多有不法之事,可是當時的揚州刺史因為戴聖是大儒,就聽之任之,後來何武當了揚州刺史,這是一個鐵面無私的人,戴聖因為懼怕何武彈劾他,便棄官而去了。
說起來,最後一種原因之所以能夠逃避罪責,也是因為前幾種原因的棄官往往會在輿論上佔據制高點,被傳為佳話,導致棄官這種本來是違法的行為不但不受到懲罰,還會令棄官之人得到很大的名聲,讓因為逃避罪責而棄官的人也跟著有了畸形的名聲,讓人認為他的棄官就已經等於是受到了懲罰,不應該再受到其它懲罰了。
而棄官之人除了逃避罪責之外,還獲得了名聲,過幾年之後,往往會被再次徵辟起用。
可以說,張讓給曹寅出的這個主意是非常好的,也是很有操作性的,只要曹寅換掉自己的官服,將自己的太守印綬掛在府衙門口,便可以安然離去了,不會有人破壞這約定俗成的規矩抓他。
可是曹寅聽了張應的話,卻猶豫不決起來,這也怪不得他優柔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