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8部分

那麼什麼是“財富精神”呢?我覺得目前首要的工作是說清楚什麼是“貧窮精神”。既然目前是中國人史無前例的富足時代,可見我們曾經經歷了多麼漫長的貧窮時期呀,說清楚“貧窮精神”,中國人最有資格。

心靈之約篇

(二)

“貧窮是一種生活狀態”,這是迄今我看到中國人對於貧窮最客觀的反省,說這話的人是王小波,可惜他走得太早了。研究貧窮的諾貝爾經濟學獎被印度人拿去了之後,我一直為中國經濟學家感到遺憾,或者說羞愧。我覺得我們不能置貧窮於不顧直奔財富。因為貧窮不只是一種生活狀態,它還是一種精神。本著貧窮的精神奔向財富就會鬧出很多笑話。

除了經濟學家的產權之類的制度研究之外,在精神方面——也就是大多數人的信念、共識和習慣方面,總結貧窮的規律,才能更好地認識財富。比如印度是一個產權明晰的市場經濟國家,但這麼多年依然貧窮,是所謂“壞的市場經濟”的典型例子,在那裡大多數人還頑強地固守著“貧窮精神”。

那麼我們又如何?

(三)

“克勤刻苦地以人代工”是中國人“貧窮精神”的第一要旨。勤儉節約和刻苦精神本來是一個美德,而一旦用以取代工具,而且以此為榮,以此為樂,就顯得特別的傻。

王小波先生曾經舉了一個例子,說文革時期,在他下鄉的農村,人們把驢子殺了吃肉,然後用人取代驢來運糞上山和推磨,用以解決“鑄就鐵肩膀,練成一顆紅心”。(《對中國文化的布羅代爾式考證》)

環顧一下自己周邊正在使用的工具,你就不得不承認幾乎就沒有中國人自己發明創造的。實用工具還在其次,思想工具——人類關於現實規律和方法的探索結晶,才是主要的進步階梯。非常遺憾的是我們總以中國的特殊環境加以排斥,然後用人海戰術加刻苦精神玩命——大鍊鋼鐵就是範例。

我們經過了這麼長時間的吃苦耐勞,是不是現在就改變了這種“貧窮精神”了呢?

就拿房地產說事吧,國際公認真實的資料資訊,是房地產的重要工具,有了詳實的資料,我們就可以根據業已研究出的理性規律來判斷並指導實踐。而我們偏不公開資訊,而且還要用《物權法》來立法保護,在沒有可靠資料的情況下,當然也就不能用工具說話,於是我們就只能靠大量的人力去摸資料,猜資料。靠腦力激盪和大量的會議和論壇來討論市場的走向,靠呼籲和人多來判斷民意。

心靈之約篇:陳勁松(2)

房地產的客戶研究也一樣,總是覺得西方那一套工具太煩,人家的方法用起來不方便,但我們不是在他們的基礎上創造和發明新工具,而是喜歡回到腦力激盪和開會的老路上。說實在話,對於這腦力激盪來激盪去的會,中國歷史上就有“三個傻皮匠賽過諸葛亮”的人多聰明法,但我懷疑皮匠還是皮匠,不論多少個。

(四)

“貧窮精神”還體現在它的財富觀上,我們相信機會、偶然因素和獨門秘籍,這可能與中國人太多,貧窮的歷史太長有關。

我們就是不相信,一個行業可以整體地富起來,只要大家都守規則,就像老外那樣。我們認為那樣不聰明,太傻,怎能致富?怎麼能有普遍的財富規律,必然的致富之道?如果這樣,聰明人怎麼辦?

這種貧窮的財富觀,集中體現在中國的經典文學上,且不說四大名著,其實金庸先生的小說就是這種精神的極致演繹——多麼瀟灑、多麼富有細節、多麼戲劇性且引人入勝地破壞規則、尋找獨門絕技、自我修煉、了結個人恩怨情仇、拉幫結派、滄海桑田的環境變換與情意綿綿,私了與大賭,大輸與大贏……

在華人圈裡大受歡迎的金庸,對於西方讀者來說就是莫名其妙,因為這是典型的“貧窮精神”下的娛樂,與阿Q的夢想幾無二致。

難怪有人把當今的房地產界也比喻為江湖故事,且各具門派,各練各法,把“住交會”當成武林大會,比誰嘴尖舌利且調門高亢。

其實,金庸這一套在中國年頭已不少了,如果能夠使民族富強,義和團又怎能悲壯地敗北?中國人又何以不富?

即便投機取巧富了,按照我們“貧窮”的財富觀又有“富不過三代”之說,其實現在完全可以改成“富不過一代”(所謂各領風騷沒幾年,最新的案例是顧雛軍)。那麼,如何解釋西方的摩根和洛克菲勒?

(五)

“貧窮精神”的第三個特徵是尋找有利於自己行動的藉口,比如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