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參與分紅的宗室及各級官員們憤。大清這家公司分紅利的時候,愛新覺羅家拿大頭,其他各級官員根據血統或職位拿小頭。如今公司面臨被外資擠兌的危險,他們當然要憤了。不過,由於滿人漢化程度不夠,所以就發生一個奇怪的現象:從第一次鴉片戰爭開始,主和的大臣經常是滿人,主戰的大臣卻往往是漢人!這一點,美國學者馬士也發現了,他說,琦善、伊里布和耆英,這些滿洲官員的代表人物〃曾表現出政治家的品格和預測前途的能力,但是他們的漢人同僚既曾盲目主戰於當初,又實行交戰而不妥協於最後〃。一句話,漢官們比滿官們更熱愛這家公司。估計是清朝公司的科舉制讓漢官們深感滿足吧。
第三,打工者們憤。理論上講,打工者完全不必擔心公司的倒閉,這家倒了,給另一家打就是了。問題是大清的漢官們就是這麼忠誠,皇帝與王爺越暴虐,他們越服帖,吃人兩口草料,就皇恩浩蕩吃水不忘挖井人了。實踐與理論緣何能脫節到這種地步,也是天朝特色與傳統,咱就不追究了,咱只是感覺奇怪:主子捱了一巴掌,奴才及其子孫就能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