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江總督都可代投外國文書;第二,上海官員不知條約精神,導致英國照會幾個月送不出去,希望中方以後能執行條約郵程,快速傳遞,免得英國船隻又是跑到上海,又是跑到天津的;第三,我的照會與巴麥尊的照會,是兩件公文,請中方各回各的,千萬不要混到一塊兒回覆;第四,我已查過了,上海至北京的書信,來往也就幾日之久,所以我就在上海等候了。你們快點,免得我還得派船北上,甚至親自北上了。
這個時候,讀到照會的已不是道光了,1850年2月,他就昇天了。看到照會的,是他的兒子咸豐。咸豐皇帝看過照會後,下了好幾步棋。第一步:指示兩江總督陸建瀛:英夷動不動說來天津,老一套了,嚇唬咱呢。他們的照會,咱原可不理的。不過,他們不透過兩廣總督遞書,不給他們些顏色看看,以後動不動向在京各衙門呈遞,成何事體?你轉告英夷,中國人臣無外交,穆彰阿、耆英無法接信,以後不要妄投,趕緊南返,找兩廣總督去吧。第二步,指示兩廣總督徐廣縉:你在廣東干得很好,英夷這次來上海投書,說不定有啥反間計呢。我著兩江總督勸他們南返。你要好好幹,不要辜負朕的厚望。第三步,指示直隸總督訥爾經額:英夷吵吵著說要去天津,我已著陸建瀛勸他們回呢。只是夷性反覆無常,說不定真敢去呢。你佈置一下,真去了,勸他們回上海。並曉諭百姓不必驚擾。第四步,指示山東巡撫陳慶偕:夷性反常,說不定上登州遊弋呢。請佈置沿海防務,夷人果真前去,一定要不動聲色。第五步,以穆彰阿名義回覆英方照會。為了表示中國首席軍機大臣的威風,更為了顯示中國人臣無外交的傳統,穆彰阿名義下的這回復是回給兩江總督陸建瀛的。由陸建瀛看過後再向英方傳達。
▲BOOK。▲蟲工▲木橋▲書吧▲
第26節:廣州故事:俺最會說〃不〃了!(11)
看回復內容,讓人哭笑不得,文翰明明說過,兩份照會各回各的,千萬不能混到一塊兒,但是咸豐還是一鍋燴了,且燴得很有趣:之一,接到貴大臣的信很驚詫啊,入城之事,上年不是說定,早就中止了嗎?這事就不要再說了,免得影響各國貿易。之二,廣州人民不讓入城,就說政府懦弱不懲辦,這不是知禮的人所能說的話。既然說兩國和好,哪能對著人臣子說人政府壞話呢?之三,今後有什麼事,別找我,請找廣東欽差大臣。條約裡只規定,中國辦理夷務大臣可以替夷人代奏文書,可沒規定中國大臣有義務給外夷回信的。之四,中國的驛站,是為中國傳遞檔案而設,斷無為外國傳送文書之理。
咸豐下大棋的當口,文翰另派人跑到天津投信。直隸總督訥爾經額彙報說:勸他們南下,他們不聽。說,準其進口也要進口,不讓進口也要進口。咸豐一聽,比我還牛啊,那就接了吧。跟直隸總督分析說:夷人這是虛張聲勢呢,且藉機尋釁。稍不檢點,就會中他們的計。看咸豐的諭旨,感覺這最高領導不是邏輯思維有問題,就是腦神經有問題。英夷若是虛張聲勢,當然不用怕英夷,這信咱該不接還不接;若是藉機尋釁,當然就不是虛張聲勢了。最後這糊塗蛋加精神分裂的皇帝,還是乖乖地命人接了英方的信。等接了信,聽說英人也沒找其他事,這傻皇上腰桿馬上又硬了:看來,除了投信,他們也沒啥計謀嘛。跟他們說,信已送往北京了,著他們回廣州等候訊息吧。還有,廣州進城,本是根據民情,已作罷議了。既已罷議,還饒什麼舌?咸豐正因為文翰投信之事而手忙腳亂的當口,發生兩個有意思的小插曲。
第一個:兵科給事中曹履泰給皇帝上奏,說:廣州夷務,林則徐開的頭,徐廣縉結的尾,兩人皆為英夷所懼怕。林則徐去年請假回老家,今取道江西養疾。現在英夷頑固不化,還是請江西巡撫速令林則徐上京,令其協辦夷務,英夷必望風而靡,伎倆悉無可施,皇上就永遠沒有外患了。
咸豐一聽,激動啊。馬上給閩浙總督劉韻珂下旨:林則徐回到老家福州沒?若回到了,趕緊命他上京;若身體有病,趕緊讓他養好,養好後再進京!這個傻皇上,他把夷人當麻雀,把林則徐當嚇鳥的稻草人了。第二個,文翰呆在上海等候天津投文之際,上海教堂外的高高的十字架遭遇雷擊,兩江總督陸建瀛馬上彙報:天意啊,足可奪奸民之魄解愚民之惑。這都是吾皇敬天愛民,感天動地的結果啊。咸豐聽了,批曰:敬感之餘,更感慚愧啊!
臣子敢架天梯,君主就敢哧溜著上,不服不行。遠在倫敦的英國外相巴麥尊也服了。1850年9月29日,他針對中國交涉一事發表瞭如下經典語錄:〃我清楚地看到,我們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