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部分

�襝窒笱А倍際怯興�羰鏡摹! �

此外康德所著《自然科學的形而上學基礎》(1785)一書,共分四章,即(1)運動學、(2)動力學、(3)機械力學、(4)現象學。不過這裡所謂“現象學”是指把物質的運動作為現象或經驗的物件來研究而言,與黑格爾的“精神現象學”沒有什麼關係。最重要的是當康德在1770年9月2日與朗貝爾特通訊時,他初次提到“在形而上學之先,看來必須有一個特殊的、雖說僅僅是消極的科學‘現象學一般’(pheAnomenologisgeneralis),以規定感性原則的有效性和限度。庶可以使得感性原則和關於純粹理性物件的判斷不致混淆起來。”他並且指出,這門科學只是一種初步的“入門的訓練(propǎdeutischeDisziplin)。”稍後,在1772年2月21日與馬庫斯·黑爾茲的信中,康德更具體地說到:“現在就計劃寫一本書,這書的題目可以叫做:‘感性與理性的界限’。我想這裡麵包含有兩部分,一是理論的部分,一是實踐的部分。前一部分包含有兩編,1.現象學一般。2.形而上學:它的性質和方法。第二部分也分為兩編:1.情感和感性慾望的普遍原則。2.倫理的最初根據。”

很顯然康德這裡提到打算寫的書,已經包含有他在很久以後才寫成的《純粹理性批判》(1781)和《實踐理性批判》(1788)的雛形。《純粹理性批判》中某些消極的、預備性的、劃分感性和理性的界限的部分,當時康德打算劃在“現象學一般”之內來處理。這就使得康德的“現象學”與黑格爾的“精神現象學”直接聯絡起來了。兩者都涉及認識論,兩者都有準備和導言的性質。但康德認為現象學的主要任務是劃分感性與理性的界限,規定感性原則的有效性和限度,是從不可知論出發,是要限制經驗知識的範圍,把它限制在現象界,不許它過問本質或物自體。而黑格爾的精神現象學則是從現象與本質的統一性出發,目的在於透過現象認識本質,最後達到絕對知識。這就使得黑格爾的現象學根本不同於康德的現象學。而且康德到他後來《純粹理性批判》一書定稿時,根本放棄了“現象學一般”這一術語。關於他所說的現象學材料只散見於《純粹理性批判》中“先驗直觀學”和“先驗辯證論”部分之內。

最後,還須論述一下費希特關於“現象學”的思想。在1804年的《知識學》中,費希特指出,知識學作為真理的學說和理性的學說,還須補充一種“現象學、現象學說或假象學說”作為第二部分。費希特的意思是說,知識學論證意識、自我是一切事實的本源,而現象學則應該從意識或自我裡派生出事實或推演出現象世界來。這個意思,費希特在1812年的“倫理學說”裡尤其明白叫做“自我的現象學說(ErAscheinungslehredesIch)”。他問道:“當自我真正地、實際地在那裡時,自我必須如何表現其自身?對這問題的答覆是:有一個自我的現象學說。……你表現為這樣,那末你就是這樣;你沒有表現為那樣,那末你事實上就不是那樣”。他又說:“真正的自我必須是一個客觀化的、表現在定在中的概念,象聖經所說的,道變成肉身”。費希特指出現象學的任務是:“揭示出真我下降到形體世界的現象的完備形象,亦即提示真我的完備的現象學說”。

由這些材料看來,黑格爾所謂“精神現象學”的意思已很接近費希特所謂“自我的現象學說”。而且認為本質與現象、自我與自我的表現或現象是統一的,黑格爾與費希特也基本上相同。其次,現象學在費希特那裡是由自我派生現象,或由“道”之變成“肉身”,“現象學”是“知識學”的補充,現象學是由本質到現象的研究,研究本質、自我之如何體現在現象界;這一點黑格爾也吸收過來,認為精神現象學是研究精神的自我顯現的過程。不過黑格爾比較強調現象學是從現象去尋求本質,由普通意識達到絕對意識的過程和階梯,現象學是匯入邏輯學或本體論的導言或階梯。而且,費希特只是看到了現象學的重要性,提示其性質和任務,而並沒有象黑格爾那樣把“精神現象學”發揮論證出來,形成一個大的體系。“現象學”的意義在黑格爾看來,就是由現象去尋求本質。當人們觀察事物時,總是由外以求知其內,由表現在外的現象以求把握其內在本質;這就是現象學的研究。黑格爾於規定現象學的性質時,強調意識在其自我發展或提高的過程中,意識使其自身的現象和它的本質相同一。他說:“作為意識的精神其目的就是要使得它的這個現象和它的本質同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