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大牧場也紛紛替換新的馬種,伊犁牧場開始實現土耳其馬和純種大宛馬改良後的新馬系遊騎兵專用伊犁馬,西涼牧場繼續全面推廣西涼馬,南驪牧場在西涼馬的基礎上再次引入大宛馬和伊比利亞馬改良形成更富有耐力和靈敏度的優良遊騎兵專用戰馬南驪馬,鮮卑和烏恆各個牧場實現推廣河西馬,由於兩個民族牧場本身的匈奴馬(蒙古馬)數量非常大,無法全部取締。只能讓河西馬和匈奴馬雜交,最終形成品質並不優秀的鮮卑馬,但由於本身擁有河西馬和匈奴馬兩者特性,即保持了匈奴馬的耐力。也保留了河西馬的身高和負重強的優勢,兩者皆有的吃苦耐勞和溫順品質也得到了保留。
烏蘇里江牧場則透過草原通道,淘汰了本地馬種。引進了以北方冷血馬為根基,採用純血大宛馬改良,在伊犁初步培育成形的新馬種遼東馬。由於烏蘇里江牧場的氣候條件相對伊犁牧場要冷一些,遼東馬在興州進行深層培育成系的時候取得更好的效果,整體群馬都保持了高大高耐力和靈活機敏的性格。
隨著烏孫牧民在西西伯利亞平原得到越來越多的冷血馬群,大量的冷血馬開始進入大漢,持續改進著大漢本土馬的體制,使農用馬走向了高大耐勞的走向,也使得馬耕的效率進一步提升,開始逐步成為北方耕田的首選。
西域百姓本生就有養馬習慣。也是比較精細的養馬方式,其土生本地馬也逐步換成大宛純種馬,使得大漢不再需要向安息購買大宛馬。使傳說中的漢血寶馬真正在大漢疆域內落下根,並且各地都建立了馬譜,嚴格保持馬的優良血統。
常紀在最優秀的伊比利亞馬和純種大宛馬中進行挑選,選擇了六匹進行精細培育,最終培育出玉血馬。但和劉協想象的不一樣,玉血馬性格過於敏感,也非常嬌氣,雖然素質優異,卻不能作為戰馬推廣。但考慮到體型優雅,舞步華美,色澤光潔如血如玉,最終成為大漢皇室的專用馬系。
大漢從最初羸弱的幷州、幽州、涼州和匈奴四個馬系,經過近三十年的精心調整和引進,終於初步完成了自己的戰馬之夢,使大漢帝國擁有了伊犁馬、南驪馬、西涼馬、遼東馬、鮮卑馬、河西馬、大宛馬、玉血馬八大馬系,從一個馬背弱國轉變成一個真正的馬背強國,七大馬系構建了一個後人無法逾越的騎兵帝國。
伊犁馬以綜合能力為上,無論耐力、負重、衝鋒、靈敏、吃苦、性格各個方面都是非常優秀地,是大漢帝國最優秀的戰馬品種,也是大漢遊騎兵稱雄世界的基石。
南驪馬相比伊犁馬,在耐力和靈敏上更勝一籌,負重、衝鋒和耐勞能力上稍微欠缺,是大漢帝國控鉉騎兵的首選戰馬,遊騎兵的次選戰馬。
西涼馬則是伊犁馬和南驪馬的替代馬種,相應得在吃苦和性格方面要略勝過伊犁馬,可以適用於遊騎兵和控鉉騎兵。
遼東馬則承繼北方冷血馬和優良熱血馬的雙重血統,是世界上第一支人工溫血馬系,是大漢帝國首選的重騎兵專用馬系,平均身高為一步一尺兩寸(一米六五左右),個別身高可以達到一步二尺(一米八),衝鋒和負重能力非常優異,成年遼東馬的體重可以達到兩千五百漢斤(一般在五百五十公斤左右)。
鮮卑馬則屬於河西馬的退化馬系,在體型相對河西馬繼續降低的同時,繼承了吃苦耐勞、繁殖能力強、耐寒耐旱、耐力良好和負重能力較好的綜合優點,是漠北民族的主要蓄養馬種,總量龐大,個體價格極為廉價,是大漢帝國在長久戰爭消耗中習慣採用的戰馬。
大漢後期的河西馬在北方冷血馬血統的弓進,以及經過大量遼東馬的改良後,相對帝國早期的河西馬更加適合衝鋒騎兵和農耕,是農業生產中重要的馬種,加上性格溫順,中原北方大量飼養,成為大漢帝國騎兵的備用馬選,也是主要的農用馬和挽馬。
純血大宛馬以及純血伊比利亞,包括伊比利亞和大宛馬合育的玉血馬三系被統稱為皇家馬系,由於它們體型優雅,善於舞步,三種都是大漢朝廷的皇家專用馬,主要在西域、伊犁、幽州進行精細飼養,其中姿態體型最好的玉血馬則屬於皇室專有,一般只用作帝室和其他國家帝室之間的饋贈品。
大漢遊騎兵由單一的西涼馬,轉變成伊犁馬、西涼馬、南驪馬三種戰馬系列,大漢的重騎兵也開始逐步從河西馬替換成更高大的遼東馬,而控鉉騎兵也開始從匈奴馬走向了鮮卑馬,大漢直屬的精銳控鉉騎兵則統一配備大漢耐力最強的培育馬系——南驪馬。
伴隨著重騎兵專用馬——遼東馬的培育和推廣,劉協也開始讓統帥府和各軍備商社聯絡,讓各軍備商社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