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早期河北軍閥劉仁恭的發明創造,後梁、後晉、後漢、後周,乃至兩宋和契丹都一直沿用。由於當時對於判徒刑的罪犯也刺面,甚至直接送去當兵,因此兵士的地位被看作與囚犯無異,士氣自然低落。南宋時為鼓勵士氣,朝廷開始招募“效用”(不刺面的高階士兵),到了元朝,給士兵刺面的制度逐漸廢除。太平軍,因為其所補充的兵源都是強抓來的,為防止逃走,就都在額頭上刺字;自願加入的就免刺。
一開始太平軍並不是所有人都刺字,而是隻給逃兵刺,而且逃的次數越多,字刺得也越多,如第一次被抓回,會刺“聖兵”、“太平”,第二次則刺“自願投降”、“包打江山”,據說有人因為逃跑次數太多,臉上脖子上被刺成看板的。
據說設計該刺字方案者的構思,是被刺字的人因為臉上有字,不敢逃跑,而刺了“自願投降”的一旦逃走被清軍發現,更是死路一條。誰知道清軍也不傻,他們弄明白底細後特別下令,刺字的一概不殺。結果有些明明沒有刺字的逃兵也會想辦法弄幾個刺字,跑到清軍關卡炫耀一番,不但能保命,還能得到豐厚的賞金,因為清軍認為,但凡刺了好多字的“賊兵”,那準是不甘心造反,與長毛作堅決鬥爭的滿清的良民。
這娃娃臉上刺著字,顯然是太平軍。對此他們並不覺得奇怪,之前獲得的情報已經顯示,那些長毛對抓捕孩童有極大的癖好,孩童力氣小、膽子小,聽話,抓進軍營中先做勤務雜役,數年後長大就能當兵打仗。
據說,當年武昌城就是被長毛的娃娃兵第一個帶著打進去的,而且個個悍不畏死。
“小,小人是是被長毛強虜的,這,這好不容易才逃出來……”
聽著這人畏畏縮縮的回答,孫長慶說道。
“你不要害怕。”
“你們是……是義軍?”
李會宗試探著問道。
“是的,我們就是義軍!”
道出自己的這個身份時,孫長慶的心底頓時湧起一陣驕色,甚至就連胸膛也挺了挺,在這一路上,碰到很多百姓,當百姓們知道他們是從湖北打過來的“義軍”時,無不是跪倒在路邊,放聲哭喊著,更紛紛拿出家中可憐的一點財物之類的“犒勞王師”。
也正因如此,孫長慶才會對義軍的聲名極為看重,實際上經過百姓們的那種推崇之後,他們每個人都會自動的愛惜義軍的聲譽,生怕因為自己的行為令“義軍”蒙羞。
最終,那些“犒勞王師”的雞蛋、母雞以及銀錢自然是沒有要,非但是沒有要,他們還主動留下一些肉罐頭,讓那些面呈菜色的百姓改善一下生活。
一聽到“義軍”兩個字,李會宗立即哭了出來。
“我要回家,我要回家找爹孃……”
如果說在此之前,他還擔心著自己會被砍頭,會被抓去伺候人,那麼現在在知道他們是“義軍”之後,他就再也不害怕了。
義軍!
即便是在太平軍的軍營之中,人們也知道,義軍的“仁義”,甚至不少被抓去的人都盼著義軍有朝一日能打過來。
至少義軍打來之後,他們不會像落入清兵手裡一樣,只有死路一條。而更為重要的是,在義軍的打來之後,他們不需要為家人的性命擔心。
聽著這個娃娃的泣哭聲,孫長慶的心思微微一沉,但他並沒有打斷他的泣哭,在這一路上,他不知見過多少哭喊著找自己家人的百姓,其中既有失去丈夫的女人,也有失去孩子的夫妻,同樣也有失去女兒的人們。
“別哭了、別哭了,等我們打下安慶了,到時候,會在安慶府收籠和你一樣的孩子,到時候你的爹孃聽說了肯定會去找你的……”
作為副連長的王雲安慰著這個娃娃,在出發之前,在會議上已經針對太平軍中的這些“娃娃兵”進行了部署,對於被俘的娃娃兵,到時候會單獨列出,到時候將會聯絡其家人讓其返回父母身邊。
“你們要去打安慶!”
李會宗睜大眼睛看著眼前的這些騎在高頭大馬上的義軍,他正是從安慶逃出來的。
“沒錯,我們就是要去把安慶打下來!”
作為團騎兵連的他們接到的任務就是作為全團的前鋒,首先進抵安慶。
“我給你們帶路,我就是從安慶跑的,我知道去安慶最近的路走哪裡……”
儘管已經有了嚮導,但是對於這個嚮導,孫長慶並沒有拒絕,實際上現在兵荒馬亂的,讓這麼一個半大的孩子流落在荒山野嶺的,無疑於謀殺。
“李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