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怕信件被公開影響到大總統的威信,所以一直沒敢寄出。現在劉志忠來的,可以委託他把這些信秘密地帶回去。
這些私信中當然不是什麼哥們感情,而是萬磊對時政的一些憂慮,其中最大的憂慮就是大華民國的前程問題。要知道,大華民國征服印度之後,只剩下少數不成氣候的敵人了,而缺少外部的競爭,國家就易於喪失進取的動力,國民也會因此而變得懶散與墮落,這可不是民族之幸。
除了對民族墮落的擔憂之外,讓萬磊揪心的還有經濟危機,大華民國搞的是資本主義,而且發展了十多年了,生產規模很大,市場也日漸飽和,如果再這樣盲目擴大生產規模,勢必會在幾年內爆發嚴重的經濟危機,甚至會引發大蕭條。
不管是政治問題還是經濟問題,其實歸結起來就是一個問題:大華民國擴充套件幾近極限,不能再盲目地擴張了,是時候穩下來消化擴張的成果了。
萬磊除了大談大華民國的隱憂之外,也專門提出將在五年內在大東洲建立一個新國家的想法,這個國家將叫大夏聯邦,將採用聯邦制,與大華民國並存,既是合作者又是競爭者的關係,因為唯有相互競爭,民族才能有進步的強勁動力。
當然,大夏聯邦並不是想建立就建立的,得有足夠的人口才行,萬磊雖然沒有向周天壽開口要人,但是還是希望周天壽暗中開一個口子,准許大華民國的公民申請移民大東洲。
第499章 捨得?模
大華民國的擴張確實到了極限了,除了歐羅巴、烏思藏、阿拉伯半島以及一些零星的海島和半島之外,幾乎已經把中洲囊括到疆域之內了,雖然沒有實際測算過疆域面積,不過控制的疆域預計在三千五百萬平方公里以上,除去沙漠和雪原,宜居地也在一千五百萬平方公里以上。
而大華民國建國之初只有六千多萬人口,育齡婦女約一千五百萬,在鼓勵生育的國策下,每年約有八百萬新生兒出世,除掉死亡人口,每年約有六百萬的人口增值,到了華歷十二年,大華民國約有公民一億三千萬。
一億三千萬的人口,就算是加上準公民(居民)和奴工,也不超過兩億人,卻佔據三千多萬平方公里的領土,可謂地廣人稀,如果再大肆擴張,反倒是得不償失了,畢竟守業與創業是同樣重要的,開發不到那佔領下來也沒用。
地多人少,如何管理這遼闊疆域也是讓人頭疼的問題,雖然周邊已經沒有可以威脅到大華民國的國家和外部勢力,但是內部還是可能出現割據勢力的,不得不居安思危。
為了加強對全國的控制力,大華民國勢必要加強中央集權,軍權財權人事權全部收歸中央。當然,中央集權並不等於總統集權,在集權的過程中,權力擴大的是軍委、參議院和行政院等部門,總統的權力反倒是被削弱了,這也是周天壽處處被掣肘的原因。
總統權力受限,這也是憲政的要義之一,在和平年代,總統的權力確實應該被關進籠子裡,周天壽作為戰後的總統,也是第一個被限權的總統,他雖然感到有些憋屈,不過也不好抱怨什麼,其實,就連有呼風喚雨之能的萬磊,在執政的時候也有意識地給總統大權上枷鎖了。
所謂權力越大責任越大,總統權力受限,對周天壽來說也並非一無益處,最起碼,他要操心的事少了,責任也輕了,平時只需要在參議院和眾議院提交的議案上簽字就行。
要不是想幹出一翻利國利民的實事為自己在青史上留下美名,他還真不想搞遷都這種煩心事,畢竟他已經達到了權力的巔峰,以後卸任大總統一職,也可以像萬磊那樣以國公的爵位退休,甚至還可以像萬磊那樣在海外得到一塊大封地,名利雙收是肯定的了。
劉志忠從大東洲返回北平彙報此行結果,他看過萬磊寫給他的私人信件之後,周天壽也覺得萬磊的辦法好,搞多都製表面上看似在和稀泥,調和各派系之間的矛盾,實際上卻是立意深遠。
多都製表面上看好像是分散了國家權力機關,實際上中央權力非但沒有被分散,反而更加集中。將西安和金陵兩大城市升格為軍事首都和經濟首都,一來可以用輻射效應加強相關地區的控制,二來可以用聚能效應來拉動當地經濟和文化的發展,造就更多的城市圈。
而更重要的是,西安與金陵兩都是北平都的引伸,如果把北平比做是頭,那西安與金陵就像是兩個打出去的拳頭,一個拳頭壓著軍隊,一個拳頭壓著錢袋,兩個拳頭都要聽北平這個頭的。
當然,搞多都制也是有風險的,一不小心就會搞成分離勢力,所以萬磊在信中也明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