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一號漢墓出土一把鐵劍,其上四種玉劍飾懼備,並有高浮雕玉飾。漢後,玉劍飾不多見;明清兩代仿製較多。
玉珌
佩刀鞘上裝飾。同“琫”、“鞛”。《詩·小雅·瞻彼洛矣》:“君子至止,鞆琫有珌。”《釋文》:“琫,字又作鞛,必孔反,佩刀鞘上飾。”
玉琫
古玉器名。刀劍鞘口處的玉飾叫“琫”,琫對面的小方玉叫“珌”。《詩·小雅·瞻彼洛矣》:“君子至止,鞆琫有珌。”《傳》:“琫,上飾;珌,下飾。。。。。。。天子玉琫而鞉珌,諸候CHANG琫而QIU珌。
玉衣
古玉器名。玉製的葬服,又稱“玉匣”、“玉柙”。把玉石琢成各種形狀的小薄片,角上穿孔,按等級不同採用金鏤後銀鏤、銅鏤連綴而成。《漢書·霍光傳》:“光薨。。。。。。賜金線、繒絮,。。。。。。壁珠璣玉衣。”從1946年在河北邯鄲郎村漢墓中發現象氏侯劉安意的穿孔玉片開始,到1978年底為止,相繼共發現玉衣22套以上,屬於西漢的共11套,屬於東漢的至少有十一二套,其中有5套儲存比較完整,可以復原。
玉豚
古玉器名。古代死人手握的豚形玉器。在東漢、魏晉南北朝墓中,常有玉豚出土,造型和文飾較簡單。用其隨葬,主要是巫術的原因。
含玉
古玉器名。“含”亦作“晗”,有的書上還稱“押舌”。古時入殮時放在死者口中玉。《周禮·天宮·天府》:“大喪共(供)含玉。”大喪,指皇帝喪。其餘則有含壁、含珠、含瑁、含米、含貝等,因死者身份不同而有所區別。含玉,多為蟬形,故又稱“玉蟬”。考古發現,早在殷商時,死者口中就含有貝。據記載,chūn秋時代死者口中含的是“珠玉”。河南洛陽中州路816號西周墓,在死者口中發現一件帶孔的蟬形玉。玉蟬作為含玉,在漢墓中發現較多。
玉蟬
古玉器名。古代含在死者口中的葬玉,因多刻為蟬形,故名“玉蟬”。據徐廣稱:“蟬,取其清高,飲露不食,”《史記·屈原傳》:“蟬,蛻於濁穢,以浮游塵埃之外,不獲世之汙垢。”《說文》:“蛻,蛇蟬所解皮也。”是知,玉含作蟬形,似是借蟬的生理習xìng賦予死者特定的意義,意即人死後,不食和飲露,脫胎於濁穢汙垢之外,不沾汙泥濁水,這是戰國以來死者含玉蟬的用意。參見“含玉”。
玉塞
古玉器名。已知在漢代有九竅塞,即填塞或遮蓋死者身上九孔竅的九件玉器。這九件玉器在河北滿城兩座漢墓中都有出土。九竅玉塞為耳塞(2件)、眼塞(2件)、鼻塞(2件)、口塞、肛門塞和生殖器塞(各1件)。由於口塞不能全部含在口中,故與“含玉”不同。東晉葛洪《抱朴子》:“金玉在九竅則死者為之不朽。”這同玉衣也能使屍體不朽的迷信說法是一致的。
玉節
玉作的符節,古代用作重要的信物。《周禮·地官·掌節》:“守邦國者用玉節,守都鄙者用角節。”《公羊傳·哀公六年》:“與之玉節而走之。”
玉璽
皇帝的玉印。古代印、璽通稱,以金或玉為之。自秦以後,以玉為璽,為皇帝所專用。因而又以指喻皇位。
玉盤
玉琢成的盤。張衡《四愁》詩:“美人贈我金琅��我員ㄖ��衽獺!倍鷗Α堆瞎�骷薟萏謾肥�骸爸窶鐨諧�從衽獺薄�
玉魚
刻玉為魚,是一種珍玩和佩飾。馮贄《雲仙雜記》:“貴妃(楊貴妃)苦熱,肺渴,每rì含一玉魚,藉其涼津沃肺。”程大昌《演繁露·魚袋》:“《六典》符寶即載隨身魚符之制,左二右一,太子以玉,親王以金,庶官以銀,佩以為飾。”又用作殉葬品。杜甫《諸將》詩:“昨rì玉魚蒙葬地,早時金碗出人間。”
玉帶
唐、宋官員所用的玉飾的腰帶,以之分別官階之高低。程大昌《演繁露》卷十二:“唐制五品以上,皆金帶,至三品則兼金玉帶。本朝玉帶雖出特賜,須得閤門關子許服,方敢用以朝謁。”又:“本朝親王皆服玉帶。”《宋史·輿服志五》:“太平興國七年正月,翰林學士承旨李昉等奏曰:‘奉詔詳定車服制度,請從三品以上服玉帶,四品以上服金帶。’”明代惟親王及一品文官用玉帶,見《明史·輿服志二、三》。清代惟特賜及一品用銜玉版帶。見吳榮光《吾學錄·制度》。
玉珠
用玉琢成的珠。《晉書·輿服志》:“後漢以來,天子之冕,前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