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9部分

長騎術的戎

人,秦人不但加快了養馬訓馬的步伐,而且也開始上馬作戰。到秦穆公時代,騎馬

作戰的傳統已經確立,而正式組建一支疇騎隊伍也是很自然的事情了。雄才大略的

秦穆公,也許正是仰仗著這支年輕的騎兵部隊,才取得了益國十二、開地千里、遂

霸西戎的赫赫戰績。

從以上的事實中可以看出,早在西周中期,當中原國家的車士在殷殷戰車上稱

雄時,而僻處西方的秦人已能上馬搏殺了。由此可以說,秦騎兵作為一支具有作戰

能力的獨立兵種,出現的時間不但早於中原諸國,而且也遠在北方少數民族的“騎

寇”之前。

儘管秦騎兵的出現時間開中國騎兵之先河,但似乎沒有引起人們的廣泛注意,

其原因大概是它過早地同車、步兵配合,而被掩沒在車、步兵混合兵種的大趨勢中。

與此相反的是,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就有些不同,它是在車兵同步兵的撞擊中

產生的獨立兵種,即是和車、步兵配合作戰,也始終保持著它獨特的體系和發揮著

獨特的功能。所以,歷史學家把中國騎兵正式登上戰爭舞臺的功勞讓給了趙武靈王,

也許自有它的道理。

儘管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作為中國產生騎兵的標誌,但它顯然地處於中國

騎兵史上的“童年時期”,之所以說是童年時期,是因為除在戰爭中的作用不甚明

顯外,一個顯著的標誌是沒有馬鞍和馬蹬,武士們只是騎著一匹匹的裸馬在作戰。

到春秋時代中期,作為秦國的騎兵才作為一支能夠獨立作戰的兵種嶄露頭角。當然,

因時代條件的侷限,同樣發揮不了太明顯的作用。直至秦始皇並滅六國的統一戰爭

中,騎兵數量急驟增多,其戰鬥力也明顯地加強。但在車戰仍充當著主力,步兵已

承擔起重要角色的情況下,無論從戰略上還是具體指揮藝術上,騎兵還只能暫時作

為一種配合性兵種來發揮它的作用,其性質依然屬於一支機動力量。因此,在兵力

的佈置和指揮上,還是按照以車為正,以騎為奇的戰術來適應戰場的需要。當需要

騎兵搏殺時,也還是遵循“用騎以出奇,取其神速”的戰術原則,以便在運動中消

滅敵人。

當秦王朝建立後,軍事重心轉移到國防,接敵物件由原來的山東六國變為北攻

胡貉、南攻楊越。對於強悍的匈奴騎兵,沒有一支訓練有素、強健精銳的騎兵是難

於角逐的。所以,這時的秦軍也加強了騎兵部隊的建設,並大規模用於軍事行動。

並出現了大將軍蒙恬率軍擊敗匈奴騎兵,使之遠退漠北,十餘年不敢南下的戰爭勝

況。特別是秦50 萬大軍進軍嶺南,長途馳驅,當然更少不了騎兵。此時的秦騎兵

已作為一支舉足輕重的軍事力量縱橫馳騁在各地戰場上。遺憾的是,古代騎兵的裝

飾、佈局及軍陣的風采,隨著歲月的流逝而失落入茫茫煙塵,縱使後人絞盡腦汁,

也無法從根本上領會它的真正內蘊和叱吒風雲的壯觀雄姿。秦俑二號坑騎兵俑的出

土,為後人無聲地開啟了一扇神秘的視窗,兩千多年前騎兵軍陣的一切再度呈現在

人們的面前。

二號坑的騎兵俑群位處於模擬營壘的左部,佔有3 個過洞,並呈有很大縱深的

長方形小營。小營中的每一騎士牽一戰馬入編定位,行列整齊,縱向12 列,橫向

9 列,共計108 騎。另外,在車步混宿小營的3 個過洞裡,尚有8 騎殿後,整個俑

坑的騎兵總數為116 騎。

騎兵俑的裝束與步兵、車兵俑有著明顯的不同。它頭戴圓形小帽,帽子兩側帶

扣緊系在領下。身著緊袖,交領右襖雙襟掩於胸前的上衣,下穿緊口連襠長褲,足

登短靴,身披短小的鎧甲,肩無披膊裝束,手無護甲遮掩。衣服短小輕巧,鎧甲簡

單明快。這一切無不表明完全是從騎兵的戰術特點而考慮和設計的。由於騎兵戰術

所顯示的是一種迅猛、突然、出其不意、抵之不及的特殊殺傷功能,這就要求騎士

行動敏捷、機智果斷。假如騎士身穿重鎧或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