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孤兒一樣地摸索著。
聶華苓認為:在臺灣寫作很困難,真可謂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當然,那時臺灣的古典文學還是有的。她們那些在五十年代就開始寫作的作家,也覺得是有豐富的文化遺產。但是聶華苓認為:我們現代中國人應該有現代中國人的處境,而且還必須要有現代中國人的文學。她是在這種情況下去了美國的。她對巴金說,她到了美國以後,又受到西方文化的影響,所以她就更加憂國懷鄉,總希求將現代風格的寫作融化在自己的傳統文學氛圍之中。
巴金透過和於梨華、聶華苓這兩位海外女作家的交談,使他進一步認識了世界。十一年的封閉和幽禁,麻木了老作家的神經。可是,當他對從海外來的客人談起自己的寫作時,巴金仍然充滿著對祖國和人民的真誠之愛。他說:“我的寫作也有曲折,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我開始學習馬克思主義,但是我學得不好。我想用我這支寫慣黑暗和痛苦的筆去改寫新人新事,歌頌人民的勝利和歡樂。可是我沒有充分的時間熟悉新人新事,同時又需要參加一些自己願意參加的活動,擔任一些自己願意擔任的工作。因此作品也就寫得比較少了。有一個時期我到了朝鮮,在中國人民志願軍部隊中深入生活。第一次接觸普通的戰士,同他們一起生活,我有些膽怯。一個長期關在書房裡的人來到革命軍人的大家庭,精神上當然會受到衝擊,可是同時我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