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9部分

出來,膠鬲被選拔於魚鹽的買賣之中,管仲被提拔於囚犯的 位置上,孫叔敖從海邊被發現,百里奚從市場上被選拔。所以,上 天將要把重大使命降落到某人身上,一定要先使他的意志受到磨 練,使他的筋骨受到勞累,使他的身體忍飢挨餓,使他備受窮困 之苦,做事總是不能順利。這樣來震動他的心志,堅韌他的性情, 增長他的才能。人總是要經常犯錯誤,然後才能改正錯誤;。心氣 鬱結,殫思極慮,然後才能奮發而起;顯露在臉色上,表達在聲 音中,然後才能被人瞭解。一個國家,內沒有守法的大臣和輔佐 的賢士,外沒有敵對國家的憂患,往往容易亡國。由此可以知道, 憂患使人生存,安逸享樂卻足以使人敗亡。”

【讀解】

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

孟子所舉的例證是舜帝、傅說、膠鬲、管仲、孫叔敖、百里 奚六人。其實,為人所熟知的,還有姜子牙的故事。 所謂“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云云,成 為《孟子》最著名的篇章之一,後人常引以為座右銘,激勵無數 志士仁人在逆境中奮起。其思想基礎是一種至高無上的英雄觀念 和濃厚的生命悲劇意識,一種崇高的獻身精神。是對生命痛苦的 認同以及對艱苦奮鬥而獲致勝利的精神的弘揚。

借用悲劇哲學家尼采的話來說,是要求我們“去同時面對人 類最大的痛苦和最高的希望。”(《快樂的科學》)

因為,痛苦與希望本來就同在。

說到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太史公說得好:

周文王被拘美里而演《周易》,孔子困陳蔡而編《春秋》,屈 原遭流放而賦《離騷》,左丘明失明而寫《國語》,孫胺腳殘而著 《兵法》,呂不韋遷蜀地而出《呂覽》,韓非子被秦國囚有《說難》、 《孤憤》,《詩經》三百篇,大多都是發憤所作。(《史記·太史公 自序》)

之所以如此,正是因為他們身處逆境的憂患之中,心氣鬱結, 奮發而起,置之死地而後生的緣故。

至於死於安樂者,歷代昏庸之君,荒淫逸樂而身死國亡,其 例更是不勝列舉。

所以,對人的一生來說,逆境和憂患不一定是壞事。生命說 到底是一種體驗。因此,對逆境和憂患的體驗倒往往是人生的一 筆寶貴財富。當你回首往事的時候,可以自豪而欣慰地說:“一切 都經歷過了,一切都過來了!”這樣的人生,是不是比那些一帆風 順,沒有經過什麼磨難,沒有什麼特別體驗的人生要豐富得多,因 而也有價值得多呢?

………………………………………………

教亦多術

【原文】

孟子曰:“教亦多術矣。予不屑之教誨也者,是亦教誨之而已 矣。”

【譯文】

孟子說:“教育也有多種方式方法。我不屑於教誨他,本身就 是對他的教誨。”

【讀解】

教育有多種方式方法,這是不言而喻的。孟子這裡著重談到 的,則是一種獨特的方法。 不屑之教,是亦教之。 其實,我們已經看到過,孔子正是採取這種“不屑之教”的 老手。 除了《論語·陽貨》所記載他對孺悲的態度是典型的“不屑 之教”而外,他教育宰予:“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杇也。 於予與何誅?”(《論語·公冶長》)對於宰予這樣的人,還有什麼 好責備的呢?說沒有什麼好責備的,其實正是最嚴厲的責備。所 以,也是一種“不屑之教”。 “不屑之教”的奧妙在於,我之所以不屑於教誨他,是讓他羞 愧而奮發向上。因此,不屑於教誨只是不從正面講道理而已,是 從反面激發他的自尊心。想來宰予是羞愧而奮發向上了的,後來 還做了齊國的臨淄大夫。 看來,儒家先賢教學很是注意教育心理學原理的運用,雖然 他們當時並不一定概括出了這些原理。

………………………………………………

盡心上

本篇集中了孟子關於認識論和自身修養的論述,其中不少名 言警句,至今具有重要意義。本篇也是《孟子》全書章國最多的 一篇,全篇原文共46章,本書選 34章。

養性事天,修身立命

【原文】

孟子曰:“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存其心, 養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壽不貳,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

【譯文】

孟子說:“充分運用心靈思考的人,是知道人的本性的人。知 道人的本性,就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