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日出日落三八線
作者:徐京躍
正文
序篇 三八線並非鴻溝 東北亞渴望和平
三八線,朝鮮軍事分界線。
位於三八線上的板門店,原來是朝鮮半島上一個不起眼的小山村。1953年7月27日,朝鮮停戰協定在這裡簽訂,從而名揚於世。這裡是朝鮮半島分裂的最具象徵性的地方。
時光飛逝,今天的板門店已今非昔比。從平壤乘車出發,沿著平坦寬闊的高速公路,不用兩小時就能抵達板門店。非軍事區內,當年的停戰談判場所和停戰協定簽字大廳保持著原樣,簽字大廳是一座具有朝鮮民族風格的飛簷斗拱的大廳,掩映在一片綠蔭之中。一條公路通向板門店共同警衛區,在這個長800米,寬700米的近似圓形的共同警衛區裡,軍事停戰委員會會議室、中立國監察委員會會議室等7座木製單層建築物一字排開,一條水泥路鋪設在建築物之間,象徵著不可侵犯的軍事分界線。在這些建築物的兩側,北方建造的“板門閣”和南方建造的“自由之家”相對而立。“板門閣”顯得凝重深沉,“自由之家”是個小涼亭,顯得小巧別緻。
平時的板門店寂靜冷清,雙方只有幾名士兵值勤。橫亙在板門店東面的砂川河清澈透明,從北向南,緩緩地流向遠方。
但是,北南對話或軍事停戰委員會會議舉行時,這裡頓時熱鬧起來。雙方值勤計程車兵各就各位。最活躍的是前來採訪的北南方的記者和外國記者。他們穿梭于軍事分界線南北或交流資訊,或討論問題,或索取材料。到板門店採訪的記者大都是熟面孔,有時久別重逢顯得很親切。1993年3月19日,前朝鮮人民軍隨軍記者李仁模被釋放時,就重演了這種熱鬧場面。
1950年7月,年僅33歲的李仁模在戰爭期間隨人民軍部隊南下采訪,當年底被俘,以間諜罪在獄中度過了43個春秋。
1989年7月,一位南方女記者發表《李仁模手記》,介紹了他的坎坷人生,這篇文章引起了朝鮮各界的關注。北方將遣返李仁模列入北南總理會談的日程,但一再遭到南方的拒絕。金泳三就任韓國總統後,1993年3月16日,雙方就此達成協議。
1993年3月19日一早,天空被陽光照耀著,年已76歲的李仁模搭乘直升機從南海岸的釜山抵達板門店,當他進入交接場所——中立國監察委員會會議室時,充滿激情的樂曲響起了,李仁模分別了拓年的妻子和女兒呼喊著猛撲過去,撫摸著李仁模的手和肩膀。此時,親人們百感交集,熱淚滾滾。李仁模越過三八線返回朝鮮,吸引了北南方和外國的新聞界。
大批記者雲集板門店採訪,其場面超過任何一次北南對話。
自從1953年7月28日軍事停戰委員會在這裡舉行第一次會議後,至1991年2月13日,軍事停戰委員會已經舉行過459次會議。然而,近幾年來,朝鮮軍事停戰委員會基本處於癱瘓的狀態,沒有舉行過會議,原因是美國在1991年3月單方面將軍事停戰委員會“聯合國軍方面”首席委員的職務移交給了韓國,而韓國不是朝鮮停戰協定簽字的一方,美方的這一舉措違反了停戰協定,理所當然地遭到朝中方面的反對。
近年來,板門店更多地成了朝鮮北南對話的場所。雙方在板門店舉行過的諸如經濟會談、紅十字會談、體育會談以及國會會談預備會談等等,次數難以精確統計。雙方越過板門店軍事分界線的代表團和各類人員也為數不少。尤其是北南方總理級高階會談已在平壤和漢城舉行過多次,雙方總理和隨行人員都是直接越過三八線進入對方地區的。軍事分界線看來並不是一條難以逾越的鴻溝,也不能阻斷朝鮮民族的同胞骨肉情。
為了更便於舉行北南會談,北南方在80年代中期分別在板門店軍事分界線的自己一側修建了新的會談場所,北方取名“統一閣”,裝飾得富麗堂皇;南方取名“和平之家”,也修建得新穎別緻。北南會談如今已經很少使用板門店的中立國監察委員會會議室,而大都在“統一閣”和“和平之家”輪流舉行。1992年5月,北南方根據達成的協議在板門店分別設立了北南方聯絡事務所,專門負責北南對話的聯絡事宜。聯絡事務所就設在“統一閣”與“和平之家”內。
如今的板門店已是各國旅遊者的一個觀光點,到北方訪問的外國代表團和旅遊者一般都被安排去參觀板門店。南方也把板門店作為一條旅遊路線。美聯社記者於1992年12月從這裡報道:冷戰即將從人們的記憶中泯滅,如果你錯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