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4部分

常年泊靠在未名湖湖心小島上的漢白玉石舫,出自前清大貪官和���〉暮蠡ㄔ埃�貝筧嗣揮幸蛭��呈嗆瞳|的遺物,就把它清理了;博雅塔是北大一個用來供水的水塔,他們竟取照通州古燃燈塔樣式,做成了一個景點性建築,聳立在未名湖畔,這是北大的思想特色。

如果恰逢碰上下課時間,北大校園內,汽車、摩托車、腳踏車擠成一團,彼此較勁兒、肉搏,黑壓壓的人群拉長脖子看不到邊。只剎那,北大變成了東北的亂燉大鍋菜。街道、操場、飯堂、湖畔、商店、郵政所、銀行,黑色的人影塞滿了各個花花綠綠的縫隙。這是北大的視覺特色,是整個中國的特色。

人們應該很難記起這位故去多年的老人,早在四十多年前,這位新中國成立後第一任的北大校長,就向共和國遞交了他的控制人口理論報告,如果當時能採納他的建議,中國就不會出現一次次生育高峰,就用不著在城市搞勞民傷財的知青上山下鄉。

在若干年後,人們終於回過神來:錯批一個人,多生三個億!

這個被時代刻意拐過的人,就是曾經住在北大燕南園63號的馬寅初。

燕南園和勺園、淑春園、朗潤園、鳴鶴園一樣, 也是北大諸多景點中的一景。不過論年紀,她在上述諸園中,只算得上兒孫輩了。儘管這樣,燕南園因洪業、翦伯贊、周培源、陳岱孫、馮友蘭、湯用彤、馮定、王力、朱光潛、林庚、侯仁之、冰心等人曾在這裡居住過,便顯得更加不同尋常起來。

1951年6月,北大數千名師生在沙灘紅樓廣場聚會,歡迎馬寅初就任北大校長。

1952年,全國高校院系調整,清華大學、燕京大學的文、理、法各院系以及其他一些大學的有關係科併入北京大學,北大校址由沙灘遷至燕京大學所在地“燕園”,就在這時,70歲的馬寅初住進了燕南園63號。

燕南園整體面積不大,總共有17幢美國庭院式別墅,清一色的灰磚小洋樓。馬寅初故居在燕南園西南角,他住的房子與周圍其他建築風格迥然不同,是傳統的中式磚木結構的平房,院中長著叢叢修竹,古樹仍然不服老,火氣旺得一年到頭都袒露著胸膛。

馬寅初雖年逾古稀,但步履矯健、聲若洪鐘,不管在什麼場合講話,他總是自稱“兄弟”。一次,在國務院副總理李富春的報告會上,他說:“今天高教部請客,兄弟我吃了幾杯老酒,剛才,李副總統的講話……”可能酒喝多了點,馬寅初竟把李副總理說成李副總統,而且一連說錯兩次,實在讓人忍俊不禁。

就是在這所院子裡,1957年4月25日,馬寅初在接受《文匯報》記者楊重野時,第一次向社會公開坦言了他的控制人口理念:“1953年6月30日我們全國人口普查的時候,總人口數是601938035人,現在過了四年,按照我國人口增殖率25 ‰計算,每年要增加1500萬,那麼現在我國的人口至少是65000萬,照這樣計算下去,五十年後,我國人口就有26億,超過現在全世界人口的總和。你看這還得了。”

“人的繁殖,的確是無組織無紀律的,我認為不能再這樣下去,我們現在有計劃經濟,同時也應該有計劃生育。”

馬寅初認為應採取“推遲結婚年齡,大力宣傳避孕,並且要用行政手段控制生育。”

馬寅初提出了他的新人口理論。在他之前,西方有位姓馬的也有一套人口理論—著名的“馬爾薩斯人口論”。

馬爾薩斯認為:人口是按幾何級數增加的,而糧食則是按算術級數增加的。一個乘法,一個減法,到頭來地球因為人口膨脹、糧食短缺,就必然導致戰爭或瘟疫,去解決這一無法解決的問題。

馬寅初倒是覺得這位西方老兄僅說對了一半,人口是按幾何級數增加的,但糧食在中國同樣也是按幾何級數增加,拿中國來講,這幾年人口增加率是千分之三十,糧食增加率是千分之四十到五十,可見糧食增加得很快。更重要的是,作為社會主義國家,面對日益增加的人口,我們不能用戰爭的殘酷手段來解決。

馬寅初—老馬識途(2)

不過,糧食增加的速率不可能永遠這樣增長下去,再加上耕地面積有限,將來經濟發展了,工業還會大量佔用耕地,人口如果不有計劃地加以控制,就會出現因人口失控所帶來的一系列嚴峻問題。

兩天後,《文匯報》發表了馬寅初關於人口理論的談話,幾乎於此同時,馬寅初在北大的大飯廳,舉行了關於人口問題的演講。這是他在新中國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