址,而且這些遺址已經成為了世界遺產,這些已經被歷史與風沙所掩蓋的遺址也同時象徵著唐帝國的偉大歷史。
實際上,開普敦的繁榮與輝煌與唐帝國的繁榮與輝煌是分不開的。
開普敦最輝煌的兩百多年曆史,正是唐帝國最鼎盛的時期。當時,唐帝國遠征軍橫掃歐亞大陸,遠征艦隊一口氣打到了直布羅陀,並且隨即就殺進了泰晤士河,炮轟英王王宮,迫使英國國王簽訂城下之盟。短短數十年內,唐帝國就打垮了西方的所有對手,歐洲人甚至稱唐帝國為第二個羅馬帝國,而唐帝國也是當時世界上獨一無二的超級大帝國!
也正是在這短時期,唐帝國從西方人那裡學到了“殖民”這個概念,而且首先就用到了歐洲,唐帝國在歐洲的大規模殖民活動可以說是唐帝國鼎盛時期的最為顯著的標誌,同時,唐帝國也在其他的海外領地開始了殖民活動。比如,當時在開普敦,唐帝國移民就建立了上百個種植莊園,最初是僱傭當地的土著從事種植勞動,而當人力資源開始匱乏之後,僱傭變成了脅迫與強迫。
真正毀了唐帝國的正是“殖民”。在歐洲的殖民,讓歐洲人團結了起來,並且讓歐洲人學會了唐帝國先進的工業技術,當時,唐帝國在英國建立了第一座有現代化意義的鍊鐵廠,以及現代化的礦山,最後,歐洲各國都陸續從唐帝國這裡掌握到了工業技術,為隨後反抗唐帝國的殖民活動,以及發展壯大為可以與唐帝國分庭抗禮的強大勢力奠定了基礎。而唐帝國在其他海外領地的殖民活動也引起了各地土著人地強烈不滿。開普敦也是如此,在開普敦繁榮輝煌的歷史背面,是多達上百次的土著居民暴動。其中十多次是大規模地土著民反抗唐帝國殖民活動的起義活動!
這也正是開普敦血與火的歷史的開始。而在同一時期,海盜,西方國家的劫掠船等等。都在威脅在開普敦。從唐帝國的官方記錄來看,在唐歷840年到唐歷1100年的260年間。開普敦附近海域一共發生了2786起海盜襲擊事件,平均一年發射100多起,幾乎每三天就有一起。另外,西方地劫掠船在此期間一共襲擊了開普敦,以及開普敦附近船隊1149次。平均每年有大概40次,不到10天就會發生一次!
與今後的災難比起來,海盜,劫掠船,暴動,起義這些實際上都算不上什麼了。就如同開普敦本身是與唐帝國的地位密切相關的一樣,在唐帝國開始走下坡路的時候,開普敦也不可能再保持繁榮與昌盛了。
開普敦的地位第一次降低是唐帝國從歐洲撤軍,結束在歐洲的殖民史。
歐洲各國,各民族的反抗讓唐帝國在歐洲的殖民活動得不償失。特別是從義大利發源的文藝復興運動,以及後來爆發地法國大革命等等,都昭示著歐洲人已經從迷濛中覺醒了。唐帝國在歐洲的殖民活動也開始宣告結束。義大利獨立與統一,法國的大革命,由普魯士發動地德國統一戰爭,英國的工業革命。乃至後來俄羅斯的崛起,奧匈帝國的曇花一現,西班牙地獨立等等,最終都迫使唐帝國逐步離開歐洲,結束在歐洲的殖民活動。而導致唐帝國結束在歐洲殖民活動的根本原因還是經濟上的。殖民活動所獲得的經濟利益已經無法支援龐大的戰爭開支,而當時唐帝國國內也有著嚴重的危機,再加上世界其他的區的暴動,唐帝國被迫撤走了留在歐洲的遠征軍,結束了在歐洲的殖民活動,並且轉變了對西政策,開始利用歐洲各國家,各民族的不和來瓦解歐洲統一的機會,挾制幾個主要的對手,以最大程度的保護唐帝國的利益。
也正是如此,開普敦作為商業與貿易中轉中心的地位大為降低。在歐洲獨立運動爆發之後的數十年之內,從開普敦經過的商船逐年減少,在唐帝國撤出歐洲的時候,開普敦的商業活力僅僅只有之前的兩成左右。可以說,開普敦的商業地位已經遠不如前了。
在歐洲擺脫了唐帝國的殖民統治之後,開普敦曾經有過一短短暫的繁華時期,主要是當時歐洲各新興的獨立國家都想獲得歐洲的霸權地位,特別是英國,法國,義大利,西班牙,以及還沒有完成統一德國重任的普魯士,都希望頂替唐帝國,成為歐洲的霸主。而這些國家所欠缺的都是工業基礎,而當時能夠為其提供援助的就是唐帝國。另外,唐帝國也要充分利用歐洲各國之間的矛盾來牽制住歐洲,以確保帝國的利益。因此,在這一時期,東西方的海上貿易往來得到了一定的恢復,開普敦的重要性就再次體現了出來,大批商船地到來,開普敦幾乎回到了昔日最為繁華的狀態,可這僅僅只是曇花一現,甚至可以說是迴光返照。
蘇伊士運河開通